|
《中国评论》第289期目录(中评社图片) |
《中美关系的新周期:战略竞争、战略相持和新关系规范的探索》一文作者田飞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 / 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党内法规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学博士)指出,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体系中最为关键和最具定义能力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是各自所在文明、历史、制度和规范的典范代表和相互斗争的主体力量。随着中国民族复兴进程的结构性展开和体系化定型,美国长期的“民主东方主义”战略受挫,民主价值观输出与市场规范改造遭遇中国自身文化和制度的阻断与反制,中美关系陷入“新关系规范”的共识危机。中美“新冷战”以多种形式爆发和呈现,但尚未构成全体系的定型认知和规范,拜登主义则以“战略竞争”定义和调控中美宏观关系,具有冷战性质但存在有限合作与冲突管理的余地,与传统冷战有别。从中国立场出发,中美关系出现了后贸易战阶段的“战略相持”特征和元素,需要从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美国霸权的“韧性衰落”以及中国民族复兴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斗争层面进行深刻的理论诠释和战略分析,从而澄清战略误判和历史主观性的干扰,为构想和理顺中美关系的“新关系规范”提供真实命题和有效思考框架。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拜登总统召开“民主峰会”真正用意何在?》和《“沙利文模型”与美国的对华政策》两篇文章。
《拜登总统召开“民主峰会”真正用意何在?》一文作者熊玠(著名美国学者,纽约大学
终身教授)指出,美国拜登总统召开“民主峰会”,邀请了 110 国家在网上与会。根据媒体报道,此峰会之召开,乃民主阵营对抗(与藐视)专制阵营的表现;亦即出自地缘政治的动机。但是,根据美国民间“自由智库”的评审,被邀请的 110 国家中,有百分之 30 仅是“部分自由”;另有三个根本就是“不自由”的国家。更妙的是:按照“自由智库”另外对 139 个国家个别民主程度高低而排名的名单中,美国只排到第 27 名。故如所谓的民主阵营竟然如此不强势,然则拜登召开“民主峰会”之真正用意安在?本文旨在探讨此一问题,期能找出适当答案。
《“沙利文模型”与美国的对华政策》一文作者刘澜昌(中观研究所所长)表示, 沙利文在进入拜登政府之前,就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过两篇重要文章:《没有灾难的竞争——美国怎样与中国挑战和共存》和《中国走向全球霸权的两条道路》,他对中国和中美关系的基本看法和主张被概括为:沙利文模型。其核心一是要恢复和重建“反华联盟”,共同对付中国。二是要共存(existence),保持在有利于美国利益和价值观条件下的清晰共存的稳定状态。以“共存”为基点,展开对中国的挑战与合作,可以说这是他与特朗普政府的重要区别。三是美国应当保持对中国可持续的军事威慑力,同时加强危机管控,“护栏”一词由此而生。四是美国要保持科技领先优势。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的《试析台湾参与世卫组织的“能”与“不能”》一文。该文指出,在台湾诉求参与世卫组织的历史实践中,已形成“能”与“不能”的两种操作模式,即台湾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与大陆协商,可以适当的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简言之,承认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台湾能够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的前提和基础,台当局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必然导致无法参与的结局。在大陆看来,台湾参与世卫组织并非仅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政治属性也非常明显,故大陆始终坚持从问题的双重属性出发来处理该问题,既要尽己所能为台湾同胞的卫生健康提供保障,又要坚决遏制台当局藉助疫情在国际社会谋求“台独”的行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