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3日电/据新华社报道,“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即使香港在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但仍然是中国领土。”2日,在香港汉华中学,30多名中四(相当于内地高一)学生在“香港问题的由来是什么”的设问里,开始了“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的第一课。
作为通识教育科的改革与优化,这是公民科精心准备后的首次亮相,更标志着香港教育系统性正本清源的又一重要举措正式落地。
“洗脑”“播毒”的所谓“通识教育”
公民科之前,是通识教育科贻害香港学生的漫长时间。
香港回归前,通识教育只是选修课,2009年开始列入必修课,2012年开始列入香港高考必考科目。然而自推行以来,其课程内容、评核方式及存废等问题一直备受质疑。
比如,一些学校的通识教育各类教材常见如下内容:攻击“一国两制”;美化非法“占中”;激化香港与内地矛盾;介绍内地时引用过时的数据;引用典型的西方视角下关于中国话题的负面结论等。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长卢文端表示,通识教育科教材是香港中学生常用读物,一段时间以来其部分内容却偏离教育宗旨,甚至沦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煽动学生参与违法暴力活动的工具。
首宗“修例风波”期间正式受审案件中,被告就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他携带镭射(激光)笔及改装雨伞参与示威游行,被裁定“意图管有攻击武器”及“在公众地方管有攻击性武器”罪成,被判入更生中心。此案例正是由于国情教育的缺失,以及学生对香港特区缺乏基础的正确认知。
2020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宣布,特区政府决定根据通识教育科课程宗旨和目标,精简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基础,优化教材和考试安排,并冠以新的科目名称。
重塑国家认知与身份认同
2021年2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向全港中学发出通函,公布优化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和评估,其中通识教育科优化后的课程理念强调帮助高中学生了解香港、国家和现今世界的状况,以及其多元化和互相依存的特质。
这是香港教育进行系统性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重要一步。
4月,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正式宣布,优化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其中通识教育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公民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
“这是对通识教育科的纠偏课程。”香港教联会副主席、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邓飞说,公民科的设计对症下药,一方面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另一方面对港情国情世情都做了全面、客观、专业的知识界定和教学设计。
“这样的新学科对于学生全面而正确认识港情国情,乃至对‘一国两制’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正确理解,都有着以前通识教育科不可比拟的效果,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国民身份认同。”邓飞说。
作为授课教师,汉华中学老师黎国诏的感受更加深刻。他说,不同于原来的通识教育科,公民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国家发展。“公民科课程内容比较集中,并且更深入讨论国家发展的步伐,带给学生积极正面的信息。”
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系迈出关键一步
刚刚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大湾区教育高峰论坛”上,众多来自香港和内地的教育界代表透过圆桌讨论和一系列主题演讲,围绕如何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香港教育体系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香港教育必须正本清源。”益利乐生教育基金主席兼汉鼎书院校监徐莉表示,香港须透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香港教育体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全面认识和深度感知。
设立公民科正是香港建立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系迈出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是特区政府施政迎难而上的表现,更是香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必然是以尊重‘一国’为前提,这就要求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有全面客观的学习和认知。”邓飞说,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才真正有利于“一国两制”实践的行稳致远。
正如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所指出,教育不可以是“无掩鸡笼”。香港的教育必须在“一国两制”根本原则下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更必须帮助青少年建立对“一国两制”的价值认同。
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杨润雄表示,课程发展是一个持续改进与优化的过程,他希望大家支持公民科顺利推行,共同培育学生成为与时俱进,具备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为国家和香港作贡献。
上完公民科第一课后,汉华中学中四学生洪悦表示,希望通过公民科增强对国家的了解和认同。“我是香港人,我更愿意说我是中国香港人,这是一份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