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国科技创新水平取得明显提升,但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仍然不足,其中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是创新要素的区域分布和内部结构不平衡。 |
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当前,以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区域发展日益凸显。同时,随着技术创新的广度不断加大、复杂性不断提高,单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无法支撑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自完成创新过程,而协同创新则有利于促进创新要素在各地区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规避创新风险,成为区域间科技合作不断进化的高级形态,也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必然选择。
区域协同创新面临的挑战
光明日报发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马立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张沛祺文章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代表的区域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各级政府通过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制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着力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了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东中西部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对接与合作,以成渝为代表的中西部创新高地正快速崛起。
但要看到,在区域协同创新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尚没有真正确立。在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创新活动的项目选择、组织方式、资金投入等方面各自发挥重要作用,但都受制于自身局限性,不能全面、及时捕捉市场释放的创新信号,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创新活力。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各地区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而创新资源空间集聚产生的“马太效应”会进一步加大不同区域创新水平的差距。第三,创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从新思想或新发明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再到商业化,最终产生经济作用的完整过程,而现阶段中国开展区域协同创新的重点仍局限于知识创新领域,导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制约了区域协同创新作用的发挥。
围绕企业构建创新联合体
文章指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最直接的参与者,能够敏锐感知市场机会和客户需求,真切把握技术创新命脉,并通过形成原始创新诉求开启和引领技术创新活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协同创新,能够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减少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创新绩效。近年来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加速了创新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充分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但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方式也导致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以外源性创新为主,难以通过自主创新获取市场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量企业主动或被动地采取引进与模仿的技术创新模式,导致微观层面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部技术依赖性较强,宏观层面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面临“卡脖子”难题、在产业链关键环节陷入“低端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