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中评社 兰忠伟摄) |
中评社对话黄锦辉,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并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一系列举措,受到香港科技界高度赞誉和广泛欢迎,对此您怎么看?
黄锦辉:毋庸置疑,这一定是一件好事。我身边所有从事科研的大学教授,都认为是很正面的。十年前,我带领团队到科技部和教育部进行访问,提出了四点问题,第一是我们国家有一些很伟大的科技项目,比如“嫦娥计划”、“蛟龙计划”,但是香港科研人员不能够参与。虽然香港理工大学的一名教授有参与其中的一项计划,但参与的程度很小,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公开的平台和体制,香港科研人员有兴趣参与的国家科研项目,应该允许申请,但是过去却没有机会。
第二,十年前我们想将一些国家的项目或者是内地的项目带到香港一起合作,但是科研经费无法出境,当时我们有一个想法,如果只是给科研界开“绿灯”,让经费能够“过河”,那金融界、企业界等其它界别开也会要求开“绿灯”。我们认为,如果对所有界别都开“绿灯”,很有可能会造成洗黑钱的情况,不过我们同时也强调,不应该把科研发展和其它领域混为一谈,商界、金融界的款项“过河”问题,应该与科研经费有所区分,否则对科研界是不公平的,这将导致科研发展受阻,所以我们提出科研项目的经费应该允许“过河”。
第三,香港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应该更广泛一些,在“十二五”、“十三五”等涉及科技领域的规划当中,香港的科研专家也应该广泛参与。
第四,如果要推动科技产业,我们还需要行业的标准、技术的标准,但是香港的专家却无法参与。
我是很有感触的,十年来,我刚刚提到的这四个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习近平主席宣布允许科研经费“过河”,并专门开设绿色通道给创科界,令我们备受鼓舞。如果我们把不同的领域和界别混在一起,考虑资金“过境”的问题,必定是困难的,现在单独为科创界开设绿色通道,可以看出国家对创新科技发展的决心和重视程度。
另外,有关消息中也提到可以直接用香港的名义申请国家科研项目。二十年前,香港刚回归不久,虽然实行“一国两制”,但是香港人却不允许申请任何国家项目,后来有关部门进行了些许改动,如果香港人想要申请,就必须找一个依托单位。举一个例子,我是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我利用这样一个身份申请了一个项目,但是申请之后经费是属于北京大学的,我要做任何实验都需要到北大,这对香港中文大学来说,其实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