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中评社港澳部助理主任兰忠伟、受访者何志平、中评社副社长王平。 |
中评社:现在有许多言论认为,香港虽然回归20年,但民心依旧未回归,您怎么看?
何志平:现在有很多人都不认同国家的这一面旗帜,因为一般改朝换代都是经过一个阶段的斗争,一个醒觉,一个觉悟,才有身份的改变。1997年7月1日,香港人一觉醒来时,虽然换了一面旗帜,换了一位特首,由殖民地变成香港特区,但这种感觉和变化是很微弱的。虽然主权、管治权都回归了祖国,但是整个香港的社会文化和民心还没有完全的回归。
中评社:民心没有回归的原因,和国民教育的缺失有关系吗?
何志平:当然有。国民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上一节课,或看一本书就能实现国民教育。国民教育是一种情感,是需要培养的。但是香港的国民教育在回归之前和之后都没有处理好,没有去落实,没有大力的斗争。
中评社:您之前在十八区推广过国民教育的课程,效果如何?
何志平:这是一个尝试,其实是做了很多努力,但是香港国民教育的这一块土地实在太乾旱了,不可能浇一两次水就能解决。
中评社:是因为民间力量有限的原因吗,所以需要政府大力去推动国民教育?
何志平:对,政府不仅要推动,还要支持和鼓励民间团体,给他们发挥和操作的平台。
中评社:回归二十年,香港保持繁荣发展的同时,确实也遇上了一些问题,比如“港独”的出现,本土意识和激进势力的抬头,包括青年人的激进情绪日益提升等,您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源头是什么?有何解决办法?
何志平:这个问题,有一部分是全球性、普遍性的问题,有一部分是香港独有的问题,要分开来看。关于年轻人对前途的无助,“上楼”的问题,置业的问题,这是全球性的。社会贫富悬殊,这也是全球性的问题。年轻人觉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小,这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二战之后,香港迎来了第一批移民潮,解放战争和文革时又来了一批人,陆陆续续有很多人来香港,这其中不乏对国家有意见的人士。有很多人到国外去,也有一批人留在香港,这些人对国家的意见都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也是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但是他们还是将思想禁锢在过去,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改变。虽然部分人有改变,但有些人还是存在固有的偏见。
另外,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各方势力都交织在香港,令香港青年有很多的选择,亦有很多的机会让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出现。最后就是我们错过了回归初期要抓紧青年教育、爱国教育的最关键时期。
在青年教育和爱国教育、民心回归方面,我们还是要需要多下功夫,迟起步总比不起步要好。
我还是相信,大部分的香港居民都是爱国的,都是拥护香港回归祖国的,希望和祖国的发展能够联系在一起,但我们要把小部分人的个别情绪处理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