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门文化局旁的碑林,一次看遍全岛新旧碑文的精华。(中评社 黄文杰摄) |
中评社金门3月31日电(记者 黄文杰)金门古碑不仅保存了历史资料,有许多古碑字体相当优美。县府深怕碑碣受到破坏、倾颓倒塌,将古豍15座、新仿石碑8座,集中成立“金门碑林”,座落在金门县文化局旁,走趟金门碑林,一览金门碑文的历史精华。
金门旧名浯洲,又名仙洲,或称浯江、浯岛、浯海、沧浯。得名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屯戍海疆,为防倭患,在岛上(今旧金城)置守御千户所,筑城设寨。因其形势“固若金汤,雄镇海门”,故取名金门。
走在金门,会看到许多历史遗址,都有碑文纪念,战地精神标语也不少,这些碑体勒石字体都相当优美。
鲁王疑冢亭中,立有蒋中正所题的“民族英范”碑,蒋经国在大胆“岛孤人不孤”的勒石,还有郑成功的碑文字体等,都在这里一饱眼福。
金门会诞生碑林,历史考据起因于当年担任社教馆馆长的卢志辉,见到金门各地有多座石碑倾颓毁损,十分痛心,有了搜集陈列保存之念。
1986年,金门地方各界在中正图书馆联合祭祖后,司令官兼“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赵万富上将于邻近巡视时,见到“金门昭忠祠记”碑倒置于地,当下便指示在中正图书馆建置“碑林”。军方的协助下,散置金门各地由明、清至民国时所立15块各种石碑。
经整补后复树于中正图书馆,这是金门“碑林”之肇始。这些石碑再迁至现今文化局图书馆前,2007年底又添了为清金门通判程煜所立德政碑。这16座石碑虽仅是金门现存明清迄民国以来百多件碑碣的一部分,但包含种类多样。
县府为深怕碑碣受到破坏、倾颓倒塌,将古豍16座、新仿石碑8座,集中成立“金门碑林”。
碑林中的古碑大多是长方形,碑头是方形的,左右两边截角,多数皂碑额有题额、有篆额,图样纹饰较少,基座是方形趺座,底部作成柜台脚修饰。
古碑有:都督俞公生祠记碑、参阃胡公功德碑、总兵纪公德政碑、奉宪勒石、奉宪示禁、奉宪禁、筑堤修冢记、昭忠祠记、重修昭忠祠记、马公去思碑、建造金门石桥碑记、示禁碑、去思碑、墓道碑、神道碑等15座。2007年底又添了为清金门通判程煜所立德政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