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林艳摄) |
深化扩大香港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中评社记者: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在“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中有大量全国或广东首创的金融政策。您认为,香港应该如何把握住大湾区金融改革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用?
魏明德:香港必须要深化扩大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开放金融业是内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透过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一国两制”下,两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发展迅速,作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中心,为内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渠道,让内地及世界各地的资金汇聚。
香港金融业监管制度健全,体系稳健,资产质素良好,流动性充裕且健康,能够应对市场的压力。香港施行国际金融市场主流的普通法,也是中国唯一地区采用普通法,也是全球唯一地区同时适用中、英文普通法,有利积极与国际金融多边监管合作,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
就两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建议推出“新股通”。在法律监管上,“新股通”的南向交易,即“内投外”,在香港应该不存在法律障碍。目前的沪港通监管规则已包含香港已上市公司对内地投资者增发新股的条款,而认购公司增发的股票与首次上市发行的股票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只要内地监管机构再向前一步,“新股通”的南向交易便畅通。至于北向交易的“外投内”,在内地更没有法律障碍,因为这些公司在内地上市,受内地监管,在香港如初期仅对专业投资者开放就更没有重大监管考虑。倘若“新股通”能够推出,对香港市场而言,将进一步丰富香港市场的流通量,吸引海外知名企业大规模来港上市;对内地市场而言,则有助于内地投资者实现财富的全球配置。
建议在大湾区打造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心。内地现时已设立多个碳排放交易所,但交易率相对较低,覆盖行业有限。唯有较多行业进入,才能增加减排企业成本之间的差异,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同时,碳市场金融化不足,市场产品体系比较单一,未能应对市场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求。香港可参与内地碳市场的金融化,发挥金融专长,融合国内、国际网络,设计创新金融产品,帮助推动扩大交易范围和交易额、调动市场活跃度的能力。
内地早已开始发展绿色金融项目,现时已设立多个碳排放交易所,而大湾区现有广州、深圳碳排放交易所,香港在这方面或有落后情况,但香港本身经济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不足以提供一定规模的交易量和流通性。建议特区政府加快和大湾区内交易所合作,起初建立大湾区碳排放交易中心。之后,引入国际投资者、交易商等参与,打造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