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看待中美技术竞争莫陷进“萨缪尔森谬误”
http://www.CRNTT.com   2020-05-16 08:46:08


  中评社北京5月16日电/有媒体于11日夜间从供应链获悉,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LAM(泛林半导体)和AMAT(应材公司)等公司发出信函,要求中国国内从事军民融合或为军品供应集成电路的企业(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等),不得用美国清单厂商半导体设备代工生产军用集成电路,同时“无限追溯”机制生效。如果消息属实,这意味着美国试图对中国的科技公司,发起了全面的封锁。而这种封锁的理论源头,似可追溯到萨缪尔森那里。

  美国著名学报JPE的2004年夏季号刊发了一篇萨缪尔森的论文,这篇题为《主流经济学家眼中的全球化》的论文,以中国、印度经济崛起为背景,来看待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利益得失。由于论文与支持全球化的流行看法大相径庭,再加沙缪尔森本身的江湖泰斗地位,使得此论一经发表,就轰动学界。

  在这篇论文的一开头,萨缪尔森写道:“新兴国家凭借低水平工资、外包和神话般的出口导向式发展,致使美国流失了大量好的工作岗位,大部分非经济学者对此心怀恐惧。”这是当下的热点话题,未来十年其热度也不会减退。一群才华横溢的主流经济学家加入了这场争论,试图教导和规劝那些热衷于反对全球化的抗议者。艾伦•格林斯潘、贾格迪什•巴格瓦蒂、格里高利•曼昆、道格拉斯•欧文等经济学家最近提出了一个论点并在学界广泛流传,其基本意思是:“短期内我们有可能失去好的工作岗位。但是,根据比较优势这一经济法则,美国总的净国民产值长期来看会得到提高(中国也是如此)。正确的经济学法则承认,美国某些利益集团会受到方兴未艾的国际自由贸易的伤害。”

  他在该文的尾声里,则以“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例如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甚至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都在20世纪末缩短了与领头羊美国在实际人均收入上的差距。1950—1980年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西欧”为例,试图说明美国的领导地位正在日益下降。

  而至于美国领导地位的下降的原因,他给的解释是“美国的原创创新在世界各地传播”。他的具体论述是:这是否意味着随着美国的原创创新在世界各地传播,它们已经成为解释美国的领导地位日益下降的重要因素?

  结合萨缪尔森全文的论述,我们可做个简单的表述,那就是:当A国在某一领域做了相应创新,使得它获得了竞争优势,而一旦这些原创创新又于世界各地传播,从而令B、C等国,通过借鉴和学习,也获得了相应的生产率,那A国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并进而永久地损害了A国利益。

  萨翁的这种看法,其实似是而非。很简单,萨缪尔森把创新及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彻底的静态化、恒久化处理了。譬如,在18世纪,纺织机和蒸汽机绝对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到20世纪初它已然是落后产能了。

  但也正是这种静态化、恒久化处理,使得萨缪尔森的担忧及建议不独有谬,且异常有害——根据其结论,那么对应的建议,只会让A国将主要精力,放到如何阻止他国在技术上获得的可能性上,而不是放在不断创新、不断自我革命,进而追求新的创新和新的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上。这种做法,不仅会妨碍这种创新在应用上的扩大和普及,不仅会妨碍全人类福利的获得,同时更会永久地损害自身利益。

  譬如18-19世纪的英国,无疑就是遵循了萨缪尔森的逻辑和建议,他们固守纺织机和蒸汽机带来的竞争优势,而不思进取。为了保持这种创新带来的竞争优势,英国人对当时的工业技术如同国家机密一样,保守不泄漏。为了防止科学技术外泄,1765年至1789年,英国政府通过了若干法律,禁止纺织与机器方面的熟练工人迁出,也不许纺织机、图样或模型出口。

  然而纵是如此,仍然无法阻挡原创创新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因为它无法阻止人们的脚步。有美国的“制造业之父”之称的塞缪尔•斯莱特就是典型。斯莱特生于英国德比郡,14岁起学习纺织,掌握了纺织制造的全部知识。1789年11月,塞缪尔就带着他充满于脑海的先进工业技术,不顾联合王国对熟练工人外迁的禁令,打扮成了个农场雇工,乘上了赴美国纽约的客船。1793年,塞缪尔凭借记忆,成功地复制了阿克莱特纺纱机,并拿着这些机器,于当年年底,在帕塔吉特与人合伙开设了一家全新的纺织工厂。这也是美国工厂制度的开始。英国新式纺纱机的仿制成功,使美国的棉纺织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成为打响美国工业革命的第一枪。几年以后,塞缪尔的兄弟约翰也从英国来到美国,并带来了关于克隆普顿(1753—1827)发明的“缪尔纺纱机”的相关知识。正是这些工程技术移民的到来,将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从英国带到美国,形成了一种自然的、不花任何代价的技术引进。美国学者马尔温德•琼斯就曾指出:“美国的每一个基础工业——纺织、采矿、钢铁工业,都是靠英国工匠、工人、经理带来的技术。”

  而反观美国,历史上这个国度一直没有遵循萨缪尔森的糊涂建议,没有像英国那样,将精力过多地放在固守现有产业竞争优势上,而是不断地通过创新好自我革命来获取新的创新优势。譬如,这个国度就以互联网革命来革了自己缔造的电气革命的命,更重要的是,它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因此而缩小,而是不断地在扩大。

  就萨缪尔森的担忧而言,简单地说就是,如果A国像18-19世纪的英国一样,只躺在成绩簿上吃老本而不思进取,那么B国的技术进步,必然会长久损害A国利益。但如果不仅B国的技术在进步,A国也像当年美国用互联网革命,革掉自己的电气革命的命一样,不断地自我革命,那么B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不会损害A国利益,反倒会促进世界繁荣,增进各国的总福利,这也将符合全人类的利益。

  凯恩斯于《通论》一书最后一段提及:经济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其正确与否,都比通常所认为的力量更大。事实上,世界是由少数思想统治的……善于道听途说的疯狂掌权者,从若干年前的拙劣学者那里获取疯狂之念。而萨翁2004年的这篇论文,无疑正是今日美国的理论源头。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韩和元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