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从产品数量和合作形式两个层面调整海外武器采购计划,根本目的是想加快“印度制造”战略落地见效。
作为莫迪政府一项雄心勃勃的国家战略,“印度制造”呈高开低走之势,诸多配套措施“雷声大雨点小”,印度国防军工体系化不强、产品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习惯于“万国造”的印度各军兵种,也对国产武器不信任。莫迪政府此前耗费大量资金并给予多项政策支持的“光辉”战斗机、“阿琼”坦克项目,采购订单数量远不如预期。
按照最新计划,印度将大幅减少以多用途战斗机、舰载机为代表的新一代武器的海外采购数量。这意味着,印度各军兵种不得不增加国产装备采购数量,并加强与国内军工企业的合作。
同时,印度政府希望通过减少海外竞标规模和环节,提高采购效率。此前,印度空军曾耗时近两年与法国达索公司达成“阵风”战斗机采购初步协议,但因程序繁琐、拖延时间过长,交付过程一波三折。
印度要求海外制造商选择一家印度国内企业生产战斗机的做法,无疑是想为其国内武器生产企业增加“优选权”。换言之,外国军火商要获得印度订单,就得与印度国内军工企业“搭线”,并在技术等方面给予专业支持。这种“捆绑”式销售,有助于印度国内企业尽快掌握关键技术和提升竞争力。
未来发展道阻且长
尽管印度国防部长等高级官员对“印度制造”充满信心,但多方分析认为,印度有关政策缺乏连续性,且历史遗留问题较多。
据外媒报导,印度战斗机和装甲平台的大批量生产能力均存在不足。印度陆军曾抱怨国产火炮研制周期长,产能效率低下。印度空军也曾提出拒绝国产“光辉”战斗机的理由:航程短、航电性能差、机动性不强。印度空军引以为傲的先进中型战斗机从2008年立项研制,预计到2026年才能实现首飞,但国产化程度仅能达到70%。此外,印度现役装备多为外国制造,“印度制造”投入使用后,可能导致武器装备代际衔接不畅等问题。
来源:中国国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