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4日电/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式。但遗憾的是,在为应对新冠疫情冲击而进行财政政策扩张之后,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对其经济的正向效应发挥可能还尚需时日。4月28日,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公布了对2022年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预测值,从历史数据来看,-1.4%是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录得负值。
所以尽管按照BEA惯例,一季度的修正数据会在今年5月26日再次公布,但这一完全不及预期的数据,还是引发了全球市场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焦虑情绪。截至4月28日,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已下跌6.66%,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7.73%,标普500下跌10.04%,罗素3000指数下跌10.98%。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作为一国经济的晴雨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未来半年本国经济的走势和表现。所以若遵从这一分析逻辑,那么美国经济短期反弹可能仍是镜花水月。虽然就业数据稍显乐观,如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美国失业率降至3.6%,但若综合考虑40年来最严重通胀,做出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判断的理由可能依然十分充足。
所谓“滞胀”主要是指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一种经济现象。在美国历史上,上世纪的70-80年代就曾出现过因为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在石油危机冲击之下陷入通胀和经济停滞并存的情况。据此,西方经济学还创造出了一个反映通胀和失业率的“痛苦指数”。在当前俄乌冲突下,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已是不争之事实。美国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出台,使得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预期再度扑朔迷离。
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原因在于,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进行的加息和缩表,很容易带来境外美元的回流,从而抬高了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复苏的成本,加大了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协调的难度,全球资产价格、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都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锚定周期。这对于正艰难复苏的全球经济来言,可绝对算不上利好。
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本次季度数据的结构。从细分构成来看,一季度贡献最大的是货物和服务的出口,当期增速为17.7%,其次是个人消费支出,增速为9.2%,形成拖累的主要是住房投资(-5.9%),以及货物和服务的进口(-2.7%)。季度环比数据显示,降幅较大的是住房投资、政府支出和总投资,前者从去年四季度的22.4%,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5.9%;而后者从去年的6.9%,下降至1.7%。在环比数据中,增幅最大的是个人消费支出,从去年的2.9%,上升至今年的9.2%。
这一数据结构,除了有美联储双紧缩政策的推动之外,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美国现任政府经济政策的态度倾向。在笔者看来,起码可以得出三个趋势性判断。
首先,美国可能会更加重视对外出口,减少国际贸易逆差。和自奥巴马政府推出“制造业回流”,特朗普政府主张“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的政策主张一脉相承,拜登政府可能会继续拿就业政策及出口做文章,这势必会推动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度重塑。
其次,美国经济短期反弹仍然难言乐观。考虑到通胀螺旋,在强烈的通胀预期面前,居民更愿意加快消费和减少投资,以规避未来货币贬值影响。美国一季度个人消费增加和投资下降,就是这一规律典型体现。如果社会预期趋于一致,这势必会对经济复苏形成掣肘。
最后,美国经济陷入实质性“滞胀”可能性正在上升。当前,美联储已步入双紧缩通道。但俄乌冲突突然爆发,使得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步入新的调整区间,对于此系统性外部冲击,美联储为抑制国内通胀而采取紧缩举措的决策模型,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一外生变量。
综合来看,若接下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持续收紧,自然有可能控制通胀,但抬高的利率也会抑制有效投资,从而拖累经济复苏,继而加剧滞胀风险。反之,若只考虑到刺激经济,美联储减缓双紧缩步伐或者是降低幅度,则通胀又会持续。如此一来,很容易陷入政策两难。所以,在当前形势下,美国陷入短期实质性“滞胀”恐怕已是大概率事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肖宇(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