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章百家(视频直播截图) |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4月15日,清华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以“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的历程与经验”为主题的讲座。讲座由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王建朗主持,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章百家受邀主讲。章百家说:“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主动迎合世界潮流分不开,中国从新兴大国转变为成熟大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谦虚谨慎,切不可操之过急。”
章百家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作为外交发展的一个大时期,并根据这一时期外交格局的三次转变来划分阶段,以此梳理革命的中国与美苏冷战的碰撞。新中国成立后,外部是一个两极世界,内部实现了高度统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形势、中国内政和中国外交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外交格局的变动相当清晰地显示了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对国家利益的估算及其外交指导思想的发展;同时,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和国内问题的认识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外关系和国内政治之问的互动。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就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始终不渝地奉行这一政策。“‘独立自主’与‘和平’这两个词集中体现了中国在外交方面最基本的诉求,它既是基于积历史的经验,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根据章百家的划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中国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普遍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这几年,外交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保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并为恢复国民经济和随后开始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乾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章百家认为,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从1956年起,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也尝试着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从这时起,中国逐渐走上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整个60年代,“反两霸”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关系格局的特点。在这十几年里,国际形势的发展逐渐显露出三种趋势:首先,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还在继续,但冷战双方开始探索新的斗争形式,国际局势表现为紧张与缓和的轮流交替。其次,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各自的内部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两大阵营从这时起都遇到了调整内部关系的问题。最后,以反帝反殖为中心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相继成为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