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39门课程源自一线部队“需求清单”;火箭军士官学校区分学员类别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石家庄飞行学院探索优化歼击机飞行员成长链路,首批歼-10飞行学员快速成长、振翅蓝天;火箭军工程大学开设《联合作战基础知识》等课程,搭建联合作战实践参与平台,强化学员联合作战素养;海军军医大学依托军事职业教育平台,推出一批由院士主讲的系列微课,让名师新课伴随学员成长……
当新鲜事不断出现在军事领域,学员的视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部队的未来。要让校门进一步对接营门,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尽快完成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全面转变。
电视剧《亮剑》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军级干部的晋西北“铁三角”进入军校深造,最终成为具备战略眼光、全局思维的优秀将领。
与他们一样,今年,也有多批中高级指挥员相继走进军校,当起学员。
丁永伟,海军某部支队长。今年秋天,他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大海、军舰,走进国防大学进修培训。
这个由军师职干部组成的培训班,赶上了国防大学推出的新版课程体系,课程总量由192个增加到309个,指挥类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率超过90%。这些课程,瞄准了同一个方向——联合作战指挥。
随着课程教学不断深入,丁永伟的感受愈加强烈:“课程设置紧密契合未来联合作战对指挥员的能力需求,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岗位履职能力缺什么就补什么。”
课程表之变,折射的是视野和思维之变。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一年,各军事院校普遍进行教学改革、机制再造,为战育人的风向标更加清晰。
陆军特种作战学院与第74集团军建立常态化互帮互助机制,邀请优秀基层指挥员和专业训练尖兵走进课堂,学员考核,背后站着陌生的部队考官;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组织学员深入第72集团军开展现地教学,把课堂设在演训一线,让营长“客串”授课教员;陆军航空兵学院某旅建立双航线组训模式,最大限度提高飞行效益,锤炼学员飞行和指挥能力;空军预警学院探索推开主干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加学员实操实训学时,着力推动教育训练工作转型升级……
7月19日,海军工程大学举行毕业典礼。嘹亮的军歌声中,该校11个新开专业送走了第一批学员。他们带着全新的视角,分别奔向万里海疆。
丁永伟最近很忙碌:过去一周,先后完成了1次课程考核、2次班组研讨和1份想定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