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科研为战”“科技练兵”等高频词,已成为火箭军推进战略转型、提升战略能力道路上的一个个醒目路标。
火箭军某基地战士邹璇,历时3年绘制“某装备立体模型库”,全方位展示了装备零件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团党委因势利导,挂牌成立“邹璇工作室”,配套高性能电脑和3D打印机等设备,专门设计生产训练辅助器材,直观形象的教学模式,有效缩短新号手培养周期。
“我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要归功于火箭军部队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氛围。我们基地着眼打造作战决策‘智囊团’、技术把关‘主力军’、实用科研‘孵化器’,调整优化技术力量配备,让研究和创新成为基地的风尚。”邹璇表示。
科技淬炼长剑锋芒,不仅推动武器装备跨越发展,也带动军事训练转型升级。这几年,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自动运行替代部分人工操作,战斗力生成模式由平台主导向信息主导转变。
盛夏时节,火箭军某基地组织后装保障演练,一辆运输车突然“趴窝”。一筹莫展之际,下士张家豪打开基地研发的“装备云端会诊系统”,远程联系一级军士长、维修技师张春峰。
“调整镜头,对准柴油滤清器……”张春峰通过视频镜头给出抢修方案,指导着张家豪一步步操作,成功排除故障。
“‘装备云端会诊系统’可视频连线场外专家,及时诊断演练中装备出现的‘疑难杂症’。”张家豪介绍:“有了场外‘智囊团’助力,我们的装备抢修难题迎刃而解。”
回望过去,一路风雨兼程。未来征途,仍须夙兴夜寐。火箭军官兵目光,早已投向明天的征程、眺向远方的战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