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宏观经济分析须立足高质量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0-04-26 08:39:20


 
  立足于宏观调控主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客观现实

  文章称,常识告诉我们,结构与总量、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矛盾的凸显状况不同,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有所不同。高速增长阶段,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和“有多少”,唯有侧重于解决总量性问题和需求侧问题,通过需求牵引供给,增加经济总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有没有”和“有多少”被“好不好”和“优不优”所替代,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便不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再是需求侧,而是供给侧。

  与之相对应,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随着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也要随之改变。2015年党中央正式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是在全面分析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确立的宏观调控主线。由立足需求侧转为立足供给侧、由聚焦需求总量转为聚焦供给结构、由注重短期平衡转为注重经济增长动力、由主要依托政策调整转为主要依托改革行动,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代需求管理而成为宏观调控主线之后所发生的主要变化。

  进一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是对需求管理的颠覆性调整和方向性改变。在这一主线下,即便也有实施以逆周期调节为代表的需求管理的必要,但其目的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终归属于辅助线索。相对于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为核心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管理是配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主角。正是基于宏观调控主线发生重大变化的考虑,党中央在2019年适时作出了“注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的决策部署。

  这启示我们,匹配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必须立足于宏观调控主线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客观现实。说到底,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非需求管理,才是当下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主线。

  推动宏观经济分析更为精准可靠

  文章强调,还有很多,但上述四个方面的“匹配”可能是最重要、最深沉、最基本的。深刻认识到我们身处的环境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而非经济发展旧常态,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非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引领发展行动的是新发展理念而非旧发展理念,宏观调控的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非需求管理,并且,将其逐一落实在理念、战略以及立场、观点、方法的调整上,宏观经济分析的精准而可靠便不会是一句空话。

  如果将高质量发展喻为一座大厦,那么,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似支撑起这座大厦的“四个支点”。它们不仅与高质量发展天然捆绑在一起,而且与之结合为一个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透过这四个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判断以及事实上存在于其间的内在逻辑链条,可以发现,一个匹配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基本框架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进一步说,面对疫情之下更加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应也不能不加区分地简单搬用高速增长阶段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式,不应也不能不加辨别地将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与日常的周期性波动、长期的结构性矛盾混为一谈,更不应也不能不假思考地忽略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重返传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思维轨道。为此,在当下的中国,准确地把握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用匹配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战略以及立场、观点、方法讨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问题,推动宏观经济分析更为精准可靠,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当务之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