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流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劳动者的供需和流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相关地区和行业的调研数据看,有七个方面值得注意。
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日益紧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导致高技能人才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热需并将持续较长时期。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但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此外,人社部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冶炼工程技术人员、铸造工、金属热处理工等岗位纷纷挤进榜单。其中,钢筋工、机修钳工、纺织染色工等岗位短缺程度持续加大。从区域看,也存在经济发展水平拉动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特征。短缺职业排行显示,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东部地区,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比较明显。
职业培训日益得到流动劳动力的重视。职业培训是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一环且日益得到劳动者的重视。针对近年来进入上海流动劳动力的调查发现,40.7%的劳动者在外出前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有66.9%的劳动者在进入上海劳动力市场后接受过培训。在对培训作用的评价上,超过七成的流动劳动力认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
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劳动力流动的风向标。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系列战略性文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政策已经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风向标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2020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过60%的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14%、13%、7%、7%。
劳动力在大城市流动呈现出“一升一降”的特点。相关单位对近几年在上海的调查显示,劳动力流动呈现出高校毕业生规模增长、简单劳动力流入规模缩减的特点。流动人员每年进入大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回老家过年农民工及其介绍的亲友、老乡大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每年七八月份的大学生毕业季,大量应届毕业生集中涌入劳动力市场。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七八月份的劳动力流入高峰屡创新高,三四月份的劳动力流入高峰则连续两年呈现缩减的趋势。
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呈现出增长之势。从就业的稳定性看,流动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呈现出增长之势。以相关单位对2019年上海的调查为例,流动劳动力在当前单位持续就业时间平均为36.7个月,超过了3年;与上年相比增长0.5个月,与5年前相比增长2.5个月,总体而言有逐年增长的态势。在同一家单位连续就业时间的不断增长,意味着流动劳动力就业稳定程度的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