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是唐代皇家寺院,其地宫中出土的成套鎏金银茶具、香具等精美绝伦,价值非凡。香宝子是专门用来盛放香料的容器,常与香炉配套使用,多供于佛像前香案之上。法门寺地宫共出土了两件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大小、形制相同,腹壁各錾刻4幅不同的人物画,刻画精细,故事性十足。此次展出的这件香宝子,腹壁绘图推测为菩提悟道、仙人对弈、四门游观等故事图,其盖面饰飞狮等瑞兽,底座上部饰凤凰、鸿雁、鸳鸯、鹦鹉等珍禽。
鎏金银香囊亦是法门寺出土的珍品。此器设计精巧,内部有两个同心圆环固定中央的香盂,采用铆钉确保香盂在移动中始终保持稳定,这一设计原理至今仍在陀螺仪上运用,体现了唐代工匠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香料被放置在香盂的中空部分,点燃后香气从镂空处弥散,起到驱虫除秽、怡神醒脑的作用。这种香囊既可以佩戴,也可以放置在室内,或者悬挂在车马或轿子内,便携实用。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海外影响深远。展厅“C位”展示了一套出土于河南巩义司马家族墓的唐三彩茶具。这套茶具包括炉、碾、执壶、盂、茶台、茶盘、盏以及煮茶坐俑,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涵盖碾茶、煮茶、分茶、饮茶等完整流程的茶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茶经》等文献记载的唐代茶事过程,对研究唐代茶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其中,煮茶坐俑再现了“茶圣”陆羽的形象,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与陆羽形貌相关的实物资料。据介绍,这些茶具出土于一座面积仅4平方米的墓室,由此可知墓主人社会地位不高,却已使用如此完整的茶具套装,表明唐代茶文化已从宫廷贵族普及至平民阶层。
生动讲述丝路故事
唐代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十分繁盛。各国人士远涉而来,出使结好、商业贸易、求知问学、传教授徒。展览中,红地联珠团窠对鸟纹锦袜、嵌松石立凤金饰件等颇具异域风情的珍品,诉说着丝绸之路上多彩文化交融碰撞的故事;中国神话伏羲女娲图、佛教经幡与景教石碑等文物同台展示,再现了唐代开放包容、多元共生的气象。
盛唐时期,许多外国人定居中国境内,不少人落户长安。他们从事各种职业,其中一些人甚至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唐代墓葬陶俑中经常出现外国人的形象,是这一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三彩胡人骑驼奏乐俑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骑在骆驼上的胡人乐师鼻梁高耸,胡须浓密,身穿长袖翻领长袍,足蹬尖头鞋,侧身而坐,双手各持一支鼓槌,胸前系着一面鼓,仿佛随时准备击鼓伴奏、高歌一曲。骆驼头部高扬,张口嘶鸣,似与乐师和鸣。这件充满动感的文物,生动塑造了胡人乐师的形象,印证了丝路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和吐蕃扩张导致陆路贸易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唐代陶瓷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义窑、河北邢窑、河北定窑和浙江越窑等窑口生产的陶瓷器远销海外。阿诺·贝特朗介绍,据考证,中国最早用于出口的陶瓷产自巩义窑,巩义白瓷、三彩器、绿釉陶器在东亚、西亚、中东地区被广泛发现,成为唐代海外贸易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