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后,部分政府人员和社会经济精英都仍然是“小政府、大市场”的信徒,但工商界在香港政治上的影响力却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格局下明显有所上升,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产生了“官商勾结”忧虑,担忧政府与商界合作可能衍生贪污腐化、公私不分、假公济私和经济垄断等情况。为了避免引发“官商勾结”的批评或怀疑,特区政府往往刻意与商界尤其大财团保持距离,一些本来对社会整体有利的公私合作项目因此难以顺利推行。为了破坏或阻挠香港的发展和特区的管治,香港的反中乱港势力更不断对政府的施政提出“官商勾结”的质疑,进一步拦阻了“官商合作”的进行。
然而,随着美西方对香港的打压不断升级,香港传统产业的优势下降、而越来越多人又认识到香港需要加强与内地合作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方能达至长远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小政府、大市场”思想在香港已经越来越成为明日黄花。越来越多人要求特区政府担当领导和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角色,其中最重要和迫切的工作是要建构一个更有利于工商界营运和发展的环境,强化工商界在香港投资和兴业的诱因。他们不希望特区政府因为担忧“官商勾结”的批评而怯于与工商界合作,反而应该更加积极回应工商界的诉求和顾虑,为香港工商界营造更优越的环境。
工商界对特区政府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诉求包括大力开拓香港的国际经济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开拓美西方国家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加快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尤其是加快建构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市场”;简化法律和规则,为经济活动营造更宽松和便捷的营商环境;建构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竞争环境,让更多工商业者获得发展机会;在政府采购、工程外判和服务购买上多点惠及本地机构和专业人士;扶持一些对香港经济长远发展有巨大潜力的产业和行业;开发和提供充裕的土地降低新产业发展的成本;与工商界一起共同擘画香港未来发展路向;积极培训和输入对香港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有利和必须的人才;强化政府在制定长远发展策略、培育新产业和强化旧产业上的能力;推动“产、学、研”的结合;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公职人员的责任承担,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