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可成发展新动力
在赛事营运方面,香港可以借镜以往举办国际赛事的成功经验,从赛事的宣传推广、赛程安排到现场管理等环节进行精心策划,吸引更多国内外媒体的关注,提升香港体育赛事的知名度。透过与商业赞助商的紧密合作,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实现赛事营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培养运动管理、赛事营运、运动行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的运动产业团队。
体育旅游是极具潜力、值得重点开发的领域。协办全运会更是发展运动旅游的绝佳时机。香港在举办马术、三项铁人、马拉松、高尔夫球等体育赛事时,可结合不同地区的风景特色,设计一系列蕴含香港特色的运动旅游路线。例如“街马”可以串连街区特色;“毅行者”和三项铁人则可贯穿乡郊水岸。这样的结合,不仅能让游客尽情享受体育的激情与旅游的惬意,而且能有力地带动服务、创造品牌、建立新消费群、促进区域内需以至外循环。如此,体育旅游将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创造更多的综合效益。
打造“一小时体育文化圈”
政策有多进取、资源有多丰富,香港作为一个只有约75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要发展体育产业毕竟会有点捉襟见肘之感。在这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进一步融合可能是最佳出路。大湾区总人口超过8600万,这些潜在的观众群,足以令大湾区有潜力举办媲美英超的大型体育赛事,透过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更能扩大体育产业的外旋力及上旋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此外,香港亦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力打造“体育+健康”、“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产业系列,不单可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更可将大湾区打造成体育产业中心,吸引更多的国际运动赛事和活动落脚此地,进一步扩大运动市场的规模。
笔者认为,在全运会之后,香港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探索合办国际综合运动会的可能性。这类国际性赛事的商业价值不用多述,同时也能促进区域体育资源的共享与最佳化配置,也借此加强与其他城市在运动赛事组织、运动员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同时打造一个“一小时体育文化圈”,进一步丰富建设大湾区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