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企业合作发展路径方式变化与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24-08-01 13:24:39


  中评社╱题:两岸企业合作发展路径方式变化与前景 作者:李梦然(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非(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市台湾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摘要】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路径选择因合作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而有所差异。两岸企业合作创新是企业合作发展的根本出路,转型、升级、转移等方式已成为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主要选择。由于两岸企业合作是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发展变化而做出的一种应对措施,基于合作动力机制,两岸企业采取某种政策措施推进企业合作发展的目标,幷产生影响企业发展、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经济效应。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微观载体。两岸企业合作发展机制主要有三股作用力: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合作、市场导向下的企业合作以及政府─市场混合方式下的企业合作。不同作用力下的企业合作路径选择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政府主导下的企业合作路径为产业集群与产业转移,而市场作用下的企业合作大多为产业链、产品线、市场定位等方面的改变,混合作用下的企业合作基本为创新型与跨产业合作。

  一、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路径方式

  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路径选择因各个合作企业所掌握的资源不同而有所差异,无论何种路径方式,都是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做出的选择。

  (一)基于优势产业集群下的企业合作发展

  产业集群一般是指相关产业在特定地域的集中现象,往往具有某个明确的核心产业,幷以特定产品甚至特定产品的特定配件生产为中心,涉及包装、流通、运输、教育、科研、中介、政府等多个行业的跨产业的概念。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存在多种联系,包括企业之间的交易、分工、合作、竞争、监督、集体行动①,从而形成企业内核心企业的辐射与协同效应。就大陆台资企业产业集聚来看,目前主要依靠企业间低水平的分工合作,产业间缺乏有效融合,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一旦遇到金融危机,就暴露了产业弱点,造成部分台企一夜之间关门歇业。有鉴于此,大多数企业开始通过合作发展带动区域间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尤其是产业集聚中的核心企业从行业技术改造、产品品牌建立、产业运营模式等多个角度探索建立优势产业集群的实现方式。从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现实要求看,建立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企业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和档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技术产业高端化、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构建以“高、新、优”为特征、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集群体系是必由之路。对于两岸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的建立,一方面是其产业集群内的所有企业合作发展的一种协同配合效应的结果,另一方面对于已成型的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又能发挥辐射作用,从而带动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二)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下的企业合作发展

  早期来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一般产业层次较低,产品单一,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制造装配环节,虽然生产规模较大,但劳动生产率较低,经营模式主要为“台湾设计、大陆生产”的分工模式,同时产品以出口为主,对本地市场依赖不大。近年来随着原材料、劳动成本的不断上涨及人民币汇率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挑战,而合作发展成为企业重要的发展趋势。大陆台资企业开始积极通过延伸产业链促使企业合作发展,从而抢占“微笑曲线”的两端,如朝企业的研发与品牌建设方向发展。为改善当前台资企业生产链中的低水平状态,产业技术升级是两岸企业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大陆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这对两岸企业合作发展与企业技术升级也是重要机遇。以往台资企业运营的“四角模式”,即“日本技术—台湾设计—大陆加工—美欧出口”的运转循环,因欧美外需市场的萎缩转向“日本技术—台湾设计—大陆加工和销售”的“三角模式”,台资企业不断加大对大陆内需市场的开拓。②总之,两岸企业合作发展是在原有产业制造环节的基础上,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一方面通过研发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实现企业合作发展;另一方面在原有产品经营的基础上,通过产品设计,打造企业经营品,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得新的增长空间。

  (三)基于产品多元化下的企业合作发展

  大陆沿海地区第一批引进的加工贸易型企业主要是以来料加工为主,产品线单一,市场适应性弱。台资企业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其订单式生产模式主要集中在制造与装备业领域,而这种简单的来料加工经营模式正是目前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重点。两岸企业合作要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必须依靠现有技术拓展企业产品线,即企业产品多元化应基于现有生产条件之上的有限多元化,而不是盲目的无限多元化。这一有限产品多元化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单一产品线向多元化产品发展、从服务中端消费市场到高端市场的合作发展之路。

  (四)基于跨产业经营下的企业合作发展

  跨业经营是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强调的是企业在产业间合作发展,往往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或现代服务业。这种产业间的合作发展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帮助企业实现合作发展的目标。一方面企业保留原产业经营的同时,跨业到相关产业经营领域,如通过产业的垂直整合,向上游进入研发业,向下游进入相关物流配送业等领域。通过产业的垂直整合,不仅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更整合了企业发展的资源,增加新的获利点。另一方面,两岸企业合作发展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弃原有经营产业领域,完全进入一个新的产业领域,如由制造业跨入新兴高科技产业领域,从而突破原有产业的发展瓶颈,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台资企业正在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制造业高度发展将呈现出“服务化”新趋向。

  (五)基于OEM─ODM─OBM的企业合作发展

  基于OEM(代加工)─ODM(自主设计)─OBM(自有品牌)的企业产品合作发展,是以提升品牌建设作为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推动力和最终目标。从企业合作发展的实质角度来看,其目标就在于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竞争力,抢占生产经营的制高点,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从事代工生产的出口型企业,都是依靠规模化的加工费维持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自然是这类代工企业,因为其缺乏研发,缺乏品牌,同时还缺乏销售渠道,因而在经济环境、贸易环境波动的时候,这类企业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异常脆弱。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从最简单的OEM方式逐渐变成ODM,从事具有自主设计能力的再加工,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在此基础上,最终还要实现从ODM企业向OBM企业转变,从而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企业能将品牌化战略贯穿于企业的所有经营环节中。具体就两岸企业合作发展而言,其OEM─ODM─OBM的升级是一个逐步学习、阶段性积累技术和经验的过程和平台,企业逐步形成独立设计能力与专有产品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价值链。③

  (六)基于产业创新下的企业合作发展

  在大陆沿海地区投资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要进行产业创新。从近40年来产业投资路线图看,在台商投资初期,主要以食品、塑料制品、纺织成衣等为主;到20世纪90年代台商投资大陆主要以石化产品为主;21世纪初期又转移到电子产业领域,如电子零部件、电脑配件、面板等。不同时期台商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其大陆产业投资重点,幷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从台商投资的产业特性来看,大多还是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此类产业发展一方面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高,另一方面产业附加值低。④两岸企业的产业发展特性在当前全球产业合作发展的大背景下同样面临产业创新问题。没有产业创新,两岸企业传统制造业也终将被市场所淘汰。从两岸产业融合创新来看,两岸企业必须改变过去仅从生产环节与大陆企业合作的方式,而应从整个产业链来布局,比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上游两岸合作进行研发,突破行业发展中技术瓶颈;中游进行生产联盟,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效应;下游衍生产品服务,增加企业的盈利点。

  (七)基于产业转移下的企业合作发展

  在企业合作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产业转移这种方式幷不是最为迫切,但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选择。在中国大陆新发展格局下,通过企业产业转移实现企业合作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多。在企业产业转移过程中,其动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出于企业经营成本的考虑、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扩张性转移。从目前来看,因过高成本问题而转移产业的企业占绝大部分。另外企业产业转出地主要为大陆沿海地区,而转入地则为大陆中西部地区。虽然当前企业面临大陆经济环境变化的压力,但纵观全球经济环境,大陆仍是台商投资首选地之一。业内人士认为,多数大陆台商可望在大陆走出一条新的合作发展之路。对于大陆沿海地区的台资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而言,向具有低成本和政策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一种方向性选择。两岸企业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合作发展,主要在于其能结合产业转移地发展优势的同时,通过新技术或新工艺对原有的生产设备或生产方式进行升级。对于企业产业转出地而言,其可有更多的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这种高新技术产业所产生的溢出效应还会反哺到转入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上。

  二、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动力机制

  两岸企业合作发展方式的选择,关系到企业采取某种有效的具体措施来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分析两岸企业合作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促进措施。

  (一)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就两岸企业合作发展而言,其活动过程是在大陆经济发展政策的引导下进行的。从国台办至各地方政府都有针对性地提出包括专利政策、政府财政资助政策、研发税收减免政策、公共采购政策、风险投资政策、放松政府管制政策等,共同构成一个激励企业合作发展的政策体系。而两岸企业合作发展政策激励作用的发挥又主要通过其中各分项政策的直接引导来实现,如各地就与台资企业合作发展专门出台的财政资助政策,通常以直接财政拨款的形式增加研发投入或实施税收优惠的办法对企业的创新行为进行支持。财政支持政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激励政策,其对企业的合作发展发挥的是一种致强作用。除有相关政策正激励,同时对企业不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或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的行为也要有负激励政策,即倒逼方式来实现,其对企业的某些行为起到致弱引导作用。从大陆所实施的政策来看,过去几年连续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便对其中的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倒逼其中部分企业改变过去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朝技术密集型或现代服务业领域转变。另外环保政策的收紧同样也定调了企业合作发展方向与路径的选择,完善环境倒逼机制有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充分运用环境倒逼机制,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和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⑤坚持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通过政策的激励与倒逼相结合,明确企业合作发展方向,就地促进企业合作发展,同时对于落后产能企业实施逐步淘汰,为优化企业发展腾出空间,从而发挥产业发展政策的长效激励机制。

  (二)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

  当产业中的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重大新产品的开发,幷由创新企业的市场诱导效应和对消费的示范效应带来技术创新和需求变动时,就会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出现。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劳动效率高,吸引生产要素从其他产业部门转移到新兴产业领域;另一方面,由于创新企业的市场诱导改变了消费需求结构,市场对“旧产品”的需求不断下降,“旧产业”的生存环境恶化,从而使旧产业的地位发生更替,新兴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从而带来了企业在升级过程中的合作发展机遇。⑥从产业链角度看,企业间由于技术水平差异激发的创新活动如果发生在产业链长、前后向联系与辐射带动力大的产业领域时,则技术创新效应将进一步放大。企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市场消费者购买期望的一种延伸反应,这也就表明产业链不仅是产品流动实现增值的链条,同时通过反方向的市场信息传递与知识嵌入又使得企业获得技术创新必备的知识或信息,从而促进企业合作发展。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两岸企业合作的技术创新研发活动近年在不断增加,台企在大陆自行研发的比重由2009年的30.73%上升至2023年的50%以上,研发当地化的现象逐渐浮现。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