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熊猫到汉语:俄罗斯民众的“中国”
http://www.CRNTT.com   2024-05-17 17:23:35


  中评社北京5月17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妈妈,快看!‘喀秋莎’出来了!(这么可爱)不就是我吗?”小女孩的声音稚嫩却异常兴奋,不时转头看向妈妈,“索要”一个肯定的回答。眼前这一幕发生在俄罗斯莫斯科动物园里,而小女孩口中的“喀秋莎”正是在俄罗斯出生的首只大熊猫幼崽,也是个“小女孩”。

  “喀秋莎”的爸爸妈妈是按照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与莫斯科动物园签署的协议,于2019年4月抵达莫斯科的大熊猫“如意”和“丁丁”。莫斯科动物园园长阿库洛娃说,大熊猫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这只大熊猫幼崽是我们收获的“俄中友谊果实”。

  “喀秋莎”于2023年8月出生。在它出生满100天之际,莫斯科市政府专门在网络上发起征名投票活动,超过38万人参与投票,最终“喀秋莎”这个源自苏联经典歌曲《喀秋莎》的动听名字从10个备选名字中脱颖而出。事实上,当“喀秋莎”还在妈妈“丁丁”肚子里的时候,便已得到俄罗斯社会的广泛关注。自出生以来,从吃第一口奶到吃第一根竹枝,从学步到长牙,“喀秋莎”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俄罗斯民众的心。在出生后的6个多月里,“喀秋莎”一直和妈妈“丁丁”住在一间专门为分娩和产后初期养育准备的小型非展室内,广大俄罗斯民众只能通过网络从莫斯科动物园方面获取“喀秋莎”的视频画面和最新动态。

  3月8日,俄罗斯民众终于盼到了和“喀秋莎”线下见面的机会。这一天,民众早早便在莫斯科动物园的大熊猫馆舍前排起长队,很多人带着孩子前来“圆梦”。此后,俄罗斯民众对于“喀秋莎”的热情丝毫不减,来动物园观赏“喀秋莎”一家也成为很多家庭的假日休闲项目。而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观赏完大熊猫的小朋友任凭家长百般催促,依然在馆舍前不愿离去,甚至会哭闹着想把“喀秋莎”带回家。这时,用“喀秋莎”系列纪念品安抚孩子,就成了家长们屡试不爽的妙招。

  阿库洛娃介绍说,毛绒玩具“喀秋莎”是等比例复刻品,软软的、毛茸茸的,非常可爱。除毛绒玩具外,系列纪念品还包括各类日用品,如T恤、运动衫、马克杯、冰箱贴、徽章和手提袋等。早在今年1月,莫斯科地铁公司特别发行了印有大熊猫幼崽“喀秋莎”图案的电子交通卡。可以说,大熊猫已成了很多俄罗斯人与中国结缘的重要桥梁。

  还有很多俄罗斯人因学习中文与中国结缘,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安娜便是其中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安娜已经成为俄罗斯介绍中国文化和中文教学方法的头部博主,各平台粉丝累计超过100万。她还创办了俄罗斯最大的网络汉语培训机构,培训各年龄段学生累计逾4万人。

  二十多年前,安娜在父亲的指引下开启了学习中文的旅程。如今,在安娜的熏陶下,她的双胞胎女儿自幼学习中文、接触中国文化,觉得写汉字、念古诗、唱童谣都很有趣,并在去年的“汉语桥”全俄小学生中文秀上拔得头筹,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月20日,安娜带着双胞胎女儿参加在莫斯科548学校举行的“国际中文日”庆祝活动,让她们感受中文的魅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