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超算互联网建设过程中,多家国家/区域超算中心、应用软件单位、支撑单位,以及从事超算相关领域的企业和高校院所等组织成立了超算互联网联合体。成员单位从成立时的22家扩展到现在的128家。联合体还成立了工作组和研发团队,开展相关设计研发工作。
“同时,我们也希望用互联网的模式‘共创’整个国家超算互联网。在研发过程中,有500多个共创者参与进来,进行软件打包、适配、软件应用设计等工作,来自各个行业的1000多位‘体验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一年来,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已迭代100多个版本,形成10个主要模块和100万行以上的源代码,建立了大型的基础服务平台。”曹振南说。
曹振南表示,面向未来,国家超算互联网要建立更多元的算力服务模式和更多样的资源部署模式。“我们希望为用户提供‘一点接入、随取随用’的服务。用户无需关注算力类型、地理位置、软件归属,甚至不需要知道谁在为你服务。”
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使更多行业和领域受益于超算
近年来,我国在超算互联网领域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比如,国家超算无锡中心联合国家超算广州中心等超算中心,以及清华大学、之江实验室等应用单位开展了超算互联网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研究;山东上线超算互联网工程,以实现数据和算力的互联互通,打造“山东算网”。2023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印发了《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探索构建布局合理、泛在连接、灵活高效的算力互联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认为,国家超算互联网应用生态的打造,有利于降低超算应用门槛,加快科学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首席科学家黎宇翔表示,有了国家超算互联网,相当于打通了算力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可以基于自己的平台跟国家超算互联网结合,进行跨区域的数据传输和计算,选择最合适的算力类型,适配具体的应用。
在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看来,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超算研制和建设已经规模化,形成了广泛的超算算力布局能力。“从算力供给侧来说,超算‘微—宏’架构差异越来越大,可扩展性、可靠性、可编程性等方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新的数据范式的发展,使得超级计算机要兼顾数值计算、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应用需求,它的支撑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需求侧来说,重大科学与工程领域面临巨大的多元化算力需求,而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团队协同的系统性创新,底层需要有一个综合能力的信息化载体、算力载体来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认为,推动国家超算互联网平台再上新台阶,一是要提升平台的互联带宽,二是要将超算节点之间的互通做好,统一编程框架,使一个程序可以在不同机器上运行,三是要进一步挖掘超算互联网平台的新应用。
钱德沛说:“构建支撑应用的国家超算互联网,不单要做网络,更重要的是建立超算互联网平台上各角色之间良好的商业模型,鼓励更多的力量投入超算应用事业,使更多行业和领域受益于超算,让超算资源得到充分应用,成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