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成就
http://www.CRNTT.com   2024-05-01 17:56:28


 
  2015年9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倡议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3]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4]“五个世界”总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化拓展,为人类未来描绘了更清晰的图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五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和“五个世界”的总目标,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立体而丰富,为人类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呼吁各国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中国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追求。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渊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极富科学性的思想体系。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科学运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结合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不同民族长期形成的文明成果和价值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的理念基础和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一脉相承。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是类存在物”。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论著中也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生命的绽放,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共同体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内在要求,是人的类本质的必然显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