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13日电/据大公报报导,被称为“走塑令”的管制即弃胶餐具措施首阶段将于本月22日实施。环保署昨日公布适应期安排,在首6个月的适应期内,环保署将聚焦于教育、引导、协助业界适应新规则,提供替代品资讯。将来遇到违规现象,不会立即执法,而是以劝喻为主。从社会对“走塑令”反应平静来看,有关政策应可顺利落实,这与垃圾收费政策一波三折形成鲜明对比,为香港未来更有效推动环保政策提供借鉴。
塑胶污染的问题已经威胁到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走塑”近年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亦是大势所趋,香港加入“走塑”行列顺理成章。相关法例去年通过后,环保署为实施管制作好准备和部署。总的原则就是四个字:循序渐进。“走塑”分成两个阶段实施,首阶段禁止食肆向顾客提供即弃塑胶餐具,如胶饮管、胶碟、刀叉等;禁止出售或派发即弃塑胶产品,如雨伞袋、酒店胶牙刷、胶梳、荧光棒等。到了次阶段,禁止食肆提供胶杯和盖、胶食物容器等。
为了让业界适应新规则,环保署还作出6个月适应期安排。环保署将派出大量人员,走访全港20000家中小型食肆、11000间零售店及1800家酒店,协助其适应新规则,并设立相关网站,为商家寻找胶具替代品提供谘询。在适应期内,业界可尽快用完储存的胶具,避免无谓浪费。适应期之后,若发现业界违规,不会立即执法,而是首先教育劝喻,屡犯不改者才会被罚。另一方面,次阶段何时实施暂无定论,主要看市面上有没有替代产品。当有了充分的替代产品,才会考虑进一步推进。
就舆情反应来说,市民对“走塑令”早有心理准备,处之泰然。大公报记者近日采访不同业界,普遍表示“走塑”或会导致营运成本上升,但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走塑令”水到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有共识,市面上也有大量的替代品,成本只是比胶具贵一点,但不会对业界构成很大负担和麻烦,可实现“无痛或少痛转移”;其次特区政府循序渐进,安排了足够的缓冲期,又以教育和劝喻为主,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对业界而言,“走塑令”成本不高、“痛”感低,又能为环保作贡献,何乐而不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环保署强调“走塑令”由供应方面控制,不针对市民,市民毋需忧心。相比之下,垃圾收费涉及千家万户,在政策理念上是以“惩罚”为主,感觉不好。特别是,香港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市民居住面积普遍狭小,在实施垃圾收费方面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加上垃圾分类回收等基本工作未做好,如果在条件不成熟之下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这正是大家对有关政策信心不足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