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少人认为,为逝者选择骨灰墓位安葬还有墓碑、碑文可供寄托哀思,一旦选择生态安葬,特别是不留骨灰的葬式,不能很好满足情感寄托。
此外,有的经营性墓园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将生态安葬区安排在路边或边角地带。在西部地区一处墓园,记者发现,墓园干道两旁的行道树、花坛被改造成墓穴。“这样的布局虽然充分利用了土地,但把墓穴放在路边绿化带上,显得有点随意,不够庄重。”一位前来祭扫的市民说。
鲜为人知的是,对于墓园经营者而言,推广生态安葬并不一定合算。
一位西部地区墓园经营者告诉记者,墓园内一处0.8平方米的碑葬售价约3万至4万元。同样大的地方,如果改为树葬墓穴,可以种植约2棵树、建两处墓穴,每处售价在1万元左右,共卖2万元左右,收入反而减少了。另外,树葬区后期需要绿化养护,成本也更高。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生态安葬被视为公益殡葬,主要推动者是各地民政部门,市场等方面的力量尚未充分激活,多元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以海葬为例,当前骨灰撒海活动绝大部分是公益性质,活动成本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担,因此主要采用集体活动形式,逝者家属在活动时间、活动流程等方面选择有限,一些地方还存在需要排队的情况。
据悉,江苏无锡每年举行一次公益性海葬,每次可为约100位逝者提供海葬服务。截至目前,预约登记的还有300多人未完成海葬。常州市一位殡葬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今年报名海葬的,要排队到明年才能参加活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