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2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全面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教师作为数字教育的实践主体,能否率先实现数字化转型,直接影响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结果。教师数字化既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关键特征,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基所在。从实践来看,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是个持续、复杂、艰难的过程,教师群体面对数字化浪潮仍有诸多不适应,其数字化转型面临三重障碍,亟待寻求破解之道。
一是观念障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行动计划,但是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存在观念固化问题。部分教师对于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存在抵触情绪,担心应用新技术消耗太多时间精力。部分教师对于数字技术引领教育变革的作用价值认识有限,不熟悉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与模式。部分教师不愿转变教学理念与角色定位,依旧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二是行为障碍。不少教师虽然对数字教育持积极态度,但在实践中却无从下手,主动性不强。一方面,教师无法有效应用新技术赋能学科教学。虽然有各种数字化教学公开课、示范课的观摩学习机会,但由于限制条件多、门槛高,教师很难将相关技术、资源、活动、策略等迁移到自己的课堂。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眼花缭乱的数字工具、资源与平台,容易产生“技术眩晕感”,进而衍生出技术使用焦虑、认知困境焦虑等负面情绪,阻碍数字技术的常态化应用。此外,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适应性支持服务还不到位,单靠有限的集中培训或者专家进校指导,很难有效驱动教师行为的持久转变与习惯养成。
三是机制障碍。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备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和校本考核机制,但从实践来看,仍有一些机制亟待强化。例如,多部门协同机制尚不健全,电教、师培、教研等教师专业发展相关部门间缺乏整体统筹与调度,难以为教师数字化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支持;教师数字素养考核机制有待改进,现有考核方式过分强调教师数字化技能评价,忽视了数字化应用成效的考核,导致不少数字化应用实践浮于表面,难以为教育教学带来实际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