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
中评社北京3月12日电/据北京青年报报导,昨日是著名作家金庸诞辰百年的日子。从金庸去世之后直到今天,武侠文学领域谁能够超越金庸,便成为武侠文学领域专业人士和武侠文化爱好者们一直讨论的话题。不过,著名的武侠文化研究家、金庸研究学者陈墨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谁能超越金庸?这不是个好问题。”
金庸确实很难超越
金庸作品的研究者陈墨认为,金庸确实很难超越。“人们研究金庸,多从武侠小说切入,其实也有舍本逐末的嫌疑。这就好像你研究盖浇面为什么好吃,你只研究浇头为什么做得好,这个浇头在文学中就是类型,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历史小说,类型都是浇头,但你忘了最主要的是那碗面——故事。”
陈墨认为,人类的想象力、洞察力、记忆力和表达能力的共同的源头就是故事。“金庸很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循环中,一个中国人的生命体验,有人读出了侠义,有人读出了家国,有人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有人思考‘人何以为人’。”
多重身份经历丰富
金庸不仅是小说家、报人,在此之外,还有很多身份。陈墨对此进行过梳理:
金庸第一个赖以为生的身份是译者。他曾以乐宜为笔名翻译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有关中国解放战争的长篇纪实报导《中国震撼着世界》,以及英国记者R.汤珊逊写的长篇纪实报导《朝鲜血战内幕》。
上世纪50年代,金庸开始尝试电影剧本创作。1953年至1959年间,金庸说他写过二三十个电影剧本。其中有7个剧本被拍成电影,剧本投拍率将近三分之一。
《明报》时期,金庸被称为“香江第一健笔”,这一称号并不是指他的武侠小说创作,而是指他的新闻时事评论。《明报》的成功,有赖于金庸的两支笔:一是他的武侠小说,一是他的《明报》社评及时事专栏文章。据统计,金庸不署名的《明报》社评,写了30多年,数量有7000到8000篇。金庸对社评的要求,一是有精辟见解,二是提供知识信息,立场鲜明前后一致,十年八年以后看了也不后悔。
金庸还是成功的商人。他是《明报》集团老板,《明报》集团不仅有报纸、有刊物、有出版社,还有旅游公司。出售《明报》集团之后,他还有自己的明河出版社,以及版权代理公司。此外,金庸还有其他商业投资行为。在这样多重“宇宙”中体验人生的金庸,才能写出《鹿鼎记》这样堪称现代寓言的作品。
陈墨认为还应该注意金庸对于小说的修订。“大家谈金庸,都说金庸1972年封笔,用17年的时间写出来15部作品。实际上,这也是个误会。”陈墨介绍,大众的语境中,金庸对作品进行过两次集中修订,第一次是从1972年到1980年间的流行版,第二次是本世纪初的新修版。但据金庸旧版小说爱好者、文学博士邱健恩统计,金庸的作品一直处于修改状态,大多数作品改过4个版本,《书剑恩仇录》改得最多,有6个版本。“所以,金庸创作作品的时间长达5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