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中央”层面,民进党难以被撼动。从岛内来看,民进党在台湾政党结构中具有相对优势。在蓝绿争霸的时代,民进党与国民党基本盘大体相当,因而出现了两党此消彼长、轮流坐庄的结果。而随着讨厌蓝绿的民意稳定增长后,两党相争就变成了三足鼎立。但由于民进党支持者更为坚定,且占比更大,在国民党与第三势力难以合作的情况下,民进党将长期保持相对优势。从岛外来看,台湾政治也是中美博弈的重要场域。美国要通过打“台湾牌”遏制中国崛起,就需要扶植一个既亲美国,又愿意被美国操纵以对抗中国大陆的台湾当局。出于对抗中国大陆的目的,民进党是美国更倾向的选择。
其次,在地方层面,国民党领先优势依然明显。由于国民党在“两蒋时期”通过地方派系在基层精耕细作,进入民主化之后则成为国民党的实力基础。因为地方选举更为注重自身利益和人情关系,在民进党执政不力的情况下,国民党自2018年以来在包括“区域立委”选举在内的地方选举中都赢得胜利。虽然随着台湾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基层人员流动频繁,地方派系实力锐减,但由于中国社会注重人情利益关系的传统幷未改变,长居地方的“桩脚”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国民党在地方选举的优势仍然难以改变。
其三,第三势力已经成为台湾政治中稳定存在的政治力量。自2012年以来,蓝绿之外的第三势力都稳定获得8席以上的“立委”席次。虽然每次选举中第三势力的组成都有所不同,但超越蓝绿的民意却从未减少。谁能够有效凝聚起这股民意,谁就能够成为第三势力的代表。在此次选举中,柯文哲所带领的民众党能够夺得8席“立委”不仅仅在于其个人魅力,也在于台湾社会稳定存在的接近20%“超越蓝绿”的民意基础。因此,即便台湾民众党最终走向泡沫化,也会有一个或几个新的人物或政党脱颖而出,成为这股民意的代表。
(二)台湾民众政治效能感不足政治参与减少
无论是选党还是选人,政治效能感都是推动选民参与投票的根本要素。所谓政治效能感是指“政治参与者认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可以对政治过程产生影响的感觉,即认为通过政治参与政治是可以改变的”。⑰只有当选民认为自己的投票行为会带来预期效果才可能真正出去投票。当支持的政党或候选人与竞争对手差距比较大时,选民会认为其投票不会改变最终结果从而选择不投票。随着选民政治参与的增多,对自身投票的效能感知就越清楚,也逐渐认识到了在大环境和结构之下自己投票的无力感,正如台湾民众所言,“只有投票那天还像个主子,其它的时候,就是个奴才。”⑱因此,台湾地区各层级的选举投票率大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但投票率幷不总是下降的,在面临选民认为选举竞争比较激烈或出现重大事件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例如2000年三方候选人的激烈竞逐激发了选民的投票意愿,使投票率升至历史最高的82.69%;2020年因为蔡英文当局炒作的“抗中保台”也激起台湾年轻人返乡投票,拉动投票率回升。而2024年,虽然在国民党实现高层团结而带来的“蓝绿对决”下也激起了选民的投票意愿。国民党的支持者认为这是国民党难得团结起来下架民进党的最好机会,民众党支持者则认为这是帮助柯文哲及民众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战役,因而纷纷选择投票,使得最终投票率维持在71.86%。然而,选举结果却再次浇灭双方支持者的信心。国民党再次遗憾落败,民众党也没能获得预期的成果。台湾民众的政治效能感再次受到打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将再度减少。
(三)“台独”风险骤升,台海紧张局势加剧
此次选举产生的最大影响是赖清德与萧美琴所形成的“双独”组合将成为台湾地区的正副“总统”。两人都是多次发表“台独”主张幷付诸行动的顽固“台独”分子,基于二人的政治主张和行为特点,其当选后将大幅抬升“台独”风险,加剧台海的紧张局势。
一是赖清德作为“务实台独工作者”会继续推动“务实台独”活动。赖清德是一个“自律”、“固执”“务实”的政治人物。所谓“自律”是对自身羽毛的爱惜。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在其数十年从政生涯中尚未被发现一起贪腐弊案。所谓“固执”是其认定的事情就很难转变。例如在担任台南市长时,认定市议会议长李全教贿选就拒绝出席市议会长达232天直到李全教因贿选被判当选无效。同样,在坚持和推动“台独”上赖清德也极为固执。在此次竞选中面对民众担忧“台独”带来战争时仍然大谈“台独”主张,可见其当选后依然不会转变“台独”方向。所谓“务实”是指赖清德为达目的可以委曲求全也可以无所不用其极。2019年为了保住政治地位,被蔡英文沉重打击的赖清德选择脸带苦笑同蔡英文搭档参选。同样为了推动“台独”,当选后的赖清德也可能表面上“委曲求全”,而推动更加务实、隐蔽却危害更深的“台独”活动。
二是萧美琴将助推“台独”活动配合美方战略选择。萧美琴是美国人,为了在台湾谋取政治利益曾放弃美国国籍,但却不改一直为美国服务的角色。萧美琴是顽固“台独”分子,不仅长期以来参与对美游说同美方进行利益交换、“倚美谋独”,也一度被视为美方的代言人;还同“藏独”等境外分裂势力串联勾结,致力于伤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领土完整。在民进党党内,萧美琴属于英派人物,作为蔡英文延续政治生命的抓手与赖清德搭档参选成为台湾地区“副总统”。可以预计在其当选后既会代表美方意图监督赖清德防止其脱离掌控,又会在美方指导下使台湾当局在对抗大陆和谋求“台独”过程中与美国对中国的遏制策略进行配合,破坏国家统一进程。
三是美国介入加深影响台海局势的风险。“台湾牌”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崛起的“神主牌”,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不会改变美国打“台湾牌”同中国进行战略博弈的整体态势。此次选举也是美国深度介入台湾事务的结果。早在选举过程中,美国就通过对三党候选人的“面试”介入台湾选举,在选前,美国还声称会派遣代表团窜访台湾,进行所谓“面对面传达美国对台政策”。赖清德当选后,美国还将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渗透和影响,操控台海局势走向。
四、结语
台湾民众在2024年“二合一”选举中做出了他们的选择。虽然因为台湾选举制度的设计缺陷,赖清德的当选幷不能够代表大多数台湾选民的真实意愿,但至少由此形成的选举结果将对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每一个人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民进党史无前例地迈向第三任期,而“立法院”的不过半使得民进党受其他两党的制衡无法“完全执政”。理论上这将使得台湾当局的施政更贴合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但是实际上更可能的后果是台湾政治恶斗的加剧以及台湾行政机构的空转。不仅民进党和国民党将出现巨大的斗争和冲突,基于同质性竞争的民众党同国、民两党也将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争端。赖清德当局可能推动的“台独”政策会受到限制,但台湾可能再次因为政治内斗大于经济建设而经历至少四年的发展停滞。在全球经济下行,需求持续疲软;地缘竞争加剧,世界动荡不安;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气候频发的当下,台湾将又一次丧失发展的机会,幷可能掉入冲突的陷阱。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研究”(19ZDA128)。
注释:
①方锦程,谢楠:《台湾地区“第三势力”的发展与前景——从2022年“九合一”选举到2024年“大选”布局》,《台湾研究》,2023年第4期,第31-42页。
②陈弘志:《“总统”大选最重视的政见》,(台湾)FTNN新闻网,2023年12月6日,https://www.ftnn.com.tw/news/137350#google_vignette.
③《郑闵声:《2024“总统”大选,最大规模民调解密:近半民众忧开战、“九二共识”市场萎缩》,(台湾)《天下杂志》,2023年第783期。
④数据来自台湾“主计总处”网站,https://www.dgbas.gov.tw/Default.aspx.
⑤数据来自台湾统计资讯网,www.stat.gov.tw.
⑥数据来自台湾“主计总处”薪情平台,https://earnings.dgbas.gov.tw/.
⑦台湾“劳动部”:《111年15-29岁青年劳工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23年4月版。
⑧翁明源,刘佳雁:《从“九合一”选举透视台湾政治社会变化》,《台湾研究集刊》,2023年第1期,第44-59页。
⑨《2024“总统”选情调查(新闻稿)》,(台湾)《ETtoday民调云》,2024年1月1日。
⑩⑬《12月“国政民调”》,(台湾)《美丽岛电子报》,2023年12月25日,http://www.my-formosa.com/DOC_202218.htm.
⑪台湾QuickseeK民调中心:《“总统”最新民调:“赖萧配”支持度以33.7%维持领先,“柯盈配”支持度超车“侯康配”》,2023年12月30日,https://www.quickseek.com.tw/public_policy.
⑫台湾QuickseeK快析舆情数据库:《民进党政府“高民怨”议题出炉!这些立委监督炮火最猛烈》,2023年12月4日,https://www.i-buzz.com.tw/article/article?atype=topic&id=652.
⑭《2024“总统”选情调查(2023-11-30)》,(台湾)《ETtoday民调云》,2023年11月31日。
⑮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01版.
⑯施晓光:《连战公开信 喊话集中选票支持侯友宜、赵少康》,(台湾)《自由时报》,2023年12月28日,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534196.
⑰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The Voter Decides》, Evanston,IL: Row, Peterson and Company,1954.
⑱湘之音:《观点投书:台湾是民主“国家”吗?》,(台湾)风传媒,2021年6月22日,https://www.storm.mg/article/3764647?mode=whole.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3月号,总第315期,P3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