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春晚收视创纪录,是认可作品接地气
http://www.CRNTT.com   2024-02-11 11:12:57


  中评社北京2月11日电/网评:春晚收视创新纪录,是观众对作品“接地气”的认可

  来源:红网  作者:季霜石

  年年除夕,一家人围坐一堂,共同观看春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年俗。作为除夕的娱乐盛宴,辞旧迎新的精神年夜饭,春晚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关于除夕的集体记忆。然而,近年来,春晚却似乎频繁遭到网友吐槽,有的年轻人甚至开始“逃离春晚”。

  但是,2024年的央视春晚用实力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据新京报报导,2月9日20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如约与海内外受众相见。总台龙年春晚境内新媒体端实时直播收视用户规模和收视次数均创新纪录。截至2月9日24时,总台龙年春晚直播用户规模为6.79亿人;直播收视次数15.01亿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69%。此外,“竖屏看春晚”和相关社交媒体讨论量均大幅增长。

  曾被网友们调侃应“汗流浃背”的春晚导演组是怎样实现这一口碑翻转的?其原因不外乎是做到了“架天线”“接地气”和“真实感”。

  “架天线”,即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追求。春晚节目一如既往地尽力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追求地方特色与民族传统的互动。例如,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中选取汉、唐、宋、明纹样,借助虚拟合成技术,将传统文化的灿烂繁盛彰显得淋漓尽致。另外,“搭天线”也体现在此次春晚的演员选取,过往饱受诟病的“演员唱歌,歌手跳舞”的现象大大减少,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节目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接地气”,则是做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实际。首先,这一特点鲜明地体现在语言类节目中。少些说教,多些真诚成为语言类节目受欢迎的法宝。今年的语言类节目大多没有强行进行价值拔高,而是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日常生活的哲理。无论是反映“双标”,还是体现年轻人容易发生的“自我内耗”,亦或是亲人间常常发生的“爱在心口难开”,都真切地取材于日常生活,引人共鸣。其次,本次春晚选取陕西西安、辽宁沈阳、新疆喀什、湖南长沙四个分会场,在分会场的节目中展现当地的地域特色、自然风光,在节目中呼吁大家“回家乡”,无不激起游子对家乡深深的眷恋。由此种种,不难看出春晚团队为了平衡不同地域、不同喜好、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喜好,尽力做到“雅俗共赏”而付出的努力。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