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8日电/据光明网报导,实际上,无论是文学作品,亦或是影像艺术都葆有浓厚的“藏地情结”,其中的代表包括先锋派小说作家马原,藏地作家扎西达娃、阿来、梅卓、次仁罗布、扎巴、索南才让,以及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一批“藏地新浪潮”电影导演,松太加、拉华加、德格才让,等等。可以说,藏地文学与影视的交相呼应,共同描摹出一幅充满内在精神信仰与外在美好景致的藏地文明画卷。在某种程度上,由陈国星、拉华加联合执导的《回西藏》就是一部富有主旋律情感表达与诗性流淌的藏地电影。该电影不仅在标题“回”的诗性期待中,建立起“去”的文化复杂情感,更试图在平实化叙事的角度挪移中达成某种“乡土共鸣”。最终,电影通过里外双重审视的伦理目光和多处留白化的梦境营造,触及观众内心的信仰疑问与文化依归。
《回西藏》:藏地叙事的“诗性”复归
“回”与“去”的情感认同
相较于两位导演早期的作品,如陈国星导演的《孔繁森》《横空出世》,拉华加执导的《旺扎的雨靴》《千里送鹤》等,电影《回西藏》搭建了更多二元对立化的主题关系。尽管片名以“回”作为情感表达的核心,但其故事编排与叙述顺序更侧重于“去”的旅程。在影片中,宋洋所饰演的援藏干部老孔从山东去往西藏,尽管遭遇“高反”,却仍迅速投入工作,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善藏族人民生活。由于语言沟通的障碍和原有翻译的缺席,曾在四川读过书并知晓汉语的久美便成为老孔的得力助手和“替补翻译”。这种特殊的人物关系让老孔与久美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刻,如一起面对曲珍奶奶的离世,一同下乡与藏民祈福丰收,前往拉萨与师父探讨兴修地方水利,等等。可以说,两人之间所建立的情感联结关系,并非来自片名“回西藏”之“回”的路程,相反则是集中体现在老孔踏上西藏这片土地后所遭遇与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中。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或许是以“回”乡的复杂情绪来表现“复返”的思念旨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西藏并非老孔的故乡,但在回忆浮现的情感升华中,他却能再次亲近这片曾留下汗水与美好回忆的故土。质言之,老孔是作为“近乡情更怯”的故人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因此,“回”与“去”共同建构了属于老孔的藏地情感圈层,使他在心灵深处与这片土地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
“大”与“小”的乡土共鸣
毋庸讳言,《回西藏》充满了洪钟大吕般的家国情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在叙述上自始至终摒弃了单向度的宏大叙事策略,反而将主题表达的切口进一步缩小,转而采用了更为平实质朴的微观叙述视角,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老孔作为援藏干部在当地的真实感受、思考和体悟。与以往的援藏题材电影相比,《回西藏》并未直接表现援藏干部的事迹,也没有一味采取宣传、弘扬的态度,而是尽可能的将老孔在藏地的生命体验、精神反思与生活体悟自然真切的呈现给屏幕前的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