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25日电/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宏观政策近期接续发力。中国人民银行1月24日宣布: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自2024年1月25日起,分别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利率各0.25个百分点。
当前,稳预期处于关键时刻,必须紧抓不放保持住经济持续恢复势头。数据显示,2023年12月,CPI和PPI降幅均有所收窄,出口增速连续两个月回升,社会融资规模、M_2、贷款增速保持在10%左右,均高于名义经济增速。但也要看到,经济回升仍处在爬坡过坎阶段,近期股市预期也有所波动。此时央行打出政策组合拳十分必要,体现出坚定不移稳经济、稳市场、稳预期的力度和决心。
作为传统的重量级货币政策工具,降准具有较强的“信号”意义,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改善和扩大总需求,为落实一揽子政策措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创造条件。本次降准幅度由前两年的每次0.25个百分点提高至0.5个百分点,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超出市场预期,可为货币信贷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民营贷款投放,降低融资成本,激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需求,均有助于稳投资、扩内需,更好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此次降准还有助于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当前,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面临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的约束,突破方式是降低银行负债端资金成本。2022年以来,央行通过加强自律管理,逐步形成了存款利率的市场化调整机制,主要银行先后4次主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部分中小银行也跟进调整。央行此次降准并叠加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可为银行释放更多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为促进降低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信贷成本、进一步让利实体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降准既有必要,也有空间。近年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多次调降,但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国际较高水平,仍有一定操作空间。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相比,降准具有不改变基础货币和央行资产规模、通过影响央行负债结构就能投放流动性的优势。此次降准后,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还有较大空间,未来仍将是补充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的有效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