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泱泱中华 有容乃大
http://www.CRNTT.com   2024-01-21 15:09:22


 

  兼收并蓄 开放胸怀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边疆考古中,既能见到多元宗教在丝路沿线交流并存,也能看到中外文化互融互通,还能看到多民族之间往来融合。

  以往的考古发现不断证实新疆历来多种宗教共存,近年来在佛教、景教考古方面又有新发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刘文锁介绍,2023年,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出土了汉、叙利亚、粟特文、回鹘文等不同语言的纸文书379件(组),其中还有一些双面书写文献,一面是汉文佛经或道经,一面是回鹘语景教文献或叙利亚语景教文献。这些为瞭解唐至元代景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及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流、景教中国化进程,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刘文锁介绍,遗址出土的最独特器物之一,就是玉十字架。玉十字架有小孔,应当是基督徒佩戴的挂件。“用玉来制作的十字架,玉的品质很好,而且雕刻得非常精美”,应该是景教中国化的产物。

  2023年,在唐朝墩遗址景教寺院主体建筑下,新发现了更早期的景教寺院建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任冠介绍,在早期建筑的墙面上目前已清理出约15平方米的壁画,图像包括带十字架的圣像、骑马圣像、带翼天使像等,“南北壁加起来12个人物,我们猜测可能对应耶稣的十二门徒”。

  边疆往往也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地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杨睿介绍,在新疆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出土了青金石吊饰、戴冠人像陶片等。阿富汗地区自古盛产青金石,而戴冠人像也颇具异域风情,见证着中外交流之密切。边疆考古还见证了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各个族群由多元融为一体的过程。考古发现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匈奴墓群中,既有用柿蒂形铁花装饰,以牛、马、羊及铁镞等为随葬品的匈奴文化特色,又有浓郁的汉文化因素。“例如棺椁制度、骨筷明显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出土的铜镜、漆器皆来源于汉地,反映出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汉匈之间交流日趋密切。”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信泽民说。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向着泥土深处探寻,破译地书中的密码,追溯中华文明悠久的根脉。从塞北到南疆,从高原到大漠,不断“上新”的边疆考古持续为我们带来更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