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三个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http://www.CRNTT.com   2023-12-27 08:48:28


 
  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以扩张型的态势席卷全球,处在羸弱状态下的中国只能被动地开启现代化的进程。在现代化萌芽阶段,中国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现代国家,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甚至在思想层面主张“全盘西化”,背离了立足自身特殊性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到了现代化探索阶段,中国从初提“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任务到具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从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严格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都表明了不存在普适性的现代化,各国的现代化应该有其坚守一般性意义上的特殊性。因此,从历史维度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总结西方国家和自身经验教训中不断生成的结果。

  实践维度:

  整合人力物力要素为中国式现代化助力

  从国家战略高度统筹优化人力物力要素的结构,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是一种探寻人的理想生活状况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终极价值旨归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可以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物性思维为主导的批判上看出端倪。马克思对“异化”“拜物教”的阐述,潜藏着现代化社会的产生是现实的人的创造物。因而,关切人的问题是建设现代化的新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深入系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推进新征程上的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历程,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性超越,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现代化发展内部结构优化的活力之源是生产的现代化,这是持续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所在。中国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把握生产基础性作用,增强社会结构的改革深度和广度,以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于地理环境基础上形成的资源优化配置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中国城乡、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要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根据城乡、区域经济、教育、医疗等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分层、多元的调整策略,以打造更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同时,系统整合人力物力要素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莫楠(广州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