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美暂窗口期:需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23-11-25 10:56:56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动荡某种意义上也是东亚地区一体化的势头还不够强劲的反映。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地区主义在东亚蓬勃兴起,但2005年后,由于中日关系恶化等因素,地区合作动能减弱。过去10年来,东亚国家普遍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在地区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大背景下,东亚地区合作出现了新一轮高潮的到来。中国参与建设的雅万高铁不仅是印尼第一条高铁,也是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铁;中老铁路则是将老挝从一个“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不仅带动老挝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而且为将来整个中南半岛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东亚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带来了这些国家内部以及国家间增强互联互通的需求和热情,因此新一轮的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必定充满内在生机与活力。

  第三,中美关系可以从当前欧洲的战略认知重塑中获得启发。当前乌克兰危机对欧洲安全观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促使其在安全保障理念上再次反思。一部分欧洲人认为,这是因为以军事威慑力还做得不够才引发了俄罗斯的“大胆行动”;但也有一部分认为,欧洲忘记了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合作安全观,才导致了悲剧产生,他们主张欧洲应该回归1975年的“赫尔辛基精神”,重新把合作安全带回欧洲。

  “赫尔辛基精神”:1975年7月30日至8月2日,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第三阶段首脑会议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后通过的《最后文件》确立了十大基本原则:尊重主权、抑制使用武力、边界不可侵犯、国家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内政、尊重人权与基本自由、平等与人民自决、国家间相互合作、履行国际法义务,合称为“赫尔辛基精神”。“赫尔辛基精神”缓和了正值冷战高潮时期的两大阵营关系,确立了基于对话与合作的欧洲集体安全架构。

  尽管后一种思维受到一部分国家和力量“军事威慑安全有用论”的强力压制,但它代表了欧洲在安全保障理念上的一种再次觉醒。冷战后,东亚实现了基本的和平稳定,依靠的不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威慑力,而是以东盟为领导的合作安全观在本地区传播和实践。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实际上既是对于东盟的合作安全观的继承,更是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巨大飞跃。

  中美也可以发挥政治想象力,合作为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国际争端的解决贡献智慧。中国已经决定在香港成立国际调解院,这将为国际关系中解决争端提供斡旋、调解的新选项,也是实践全球安全倡议的重大具体举措。在全球层面塑造各国通过对话、谈判、磋商、合作的方式来管控矛盾和冲突的习惯,将会对美国内部一部分想要单方面或者通过同盟网络解决争端的冲动产生巨大的约束力。

  中美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美关系需要在积极“塑势”的进程中探索出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期盼中美元首会晤后的中美关系能如同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一样,不仅为中美,也为东亚和世界架起通向和平和繁荣的大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