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迫切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解决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短板”。所以,国家提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
中评社北京11月25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如何实现深度融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需要厘清其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当前,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衍生出新兴产业;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借助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依托“三链”平台聚集人才,构建人才链强大的智力支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博士研究生周勇、蒋子浩文章表示,产业链是产业中具有纵向商业关联活动的多企业链式关系,也即用户视角的供应链或价值增值角度的价值链。中国已是全球公认的制造大国,但是在整个产业链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国际依赖性严重,产业链薄弱点集中体现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基础装备(工业装备、医疗设备和实验设备)和基础软件等五类产业基础技术上,成为制约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的关键所在,当前迫切需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五基”领域注入科技创新力量,着力解决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短板”。所以,国家提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首先必须梳理清楚产业链的短板所在。通过建立科技普查制度、行业协会调研和龙头企业报告等形式,系统摸清各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具体状况。其次是围绕着产业链的短板技术,列出技术攻关难题,做到技术研发目标精准,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越产业发展国际标杆水平。其三是部署创新链(产学研)精锐力量,分两个项目组开展竞争性研发攻关,研发资金分基本投入和奖励性投入,奖励性投入给予研发成功者,以激发研发活力。其四是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题实现突破纳入国家级技术奖励评审的优先入选条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力促“五基”技术全面提升,实现产业整体升级。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促科技创新衍生新兴产业
文章分析,创新链是科技创新中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商业化等相连接的链式关系。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要经历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跨越的“模糊地带(基础研究是否有应用价值)”,从应用基础研究向技术开发跨越的“魔鬼河(应用基础研究是否能支撑新技术开发)”,从技术开发向商业化跨越的“死亡谷(新技术成果是否可以实现商业化应用)”,从初步商业化向规模化产业发展跨越的“达尔文之海(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规模化产业还会遇到“衰退鸿沟(是否还能够持续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是创新大国崛起的必然选择。
科技创新衍生新兴产业,首先要清晰认知科学、技术和创新的关系。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科学发现,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技术发明,企业家的主要任务是商业化发展,创新链包含科学、技术、产业双向交互影响。其二要精准疏通“模糊地带、魔鬼河、死亡谷、达尔文之海和衰退鸿沟”堵点,使其顺利产生链式反应并向产业链延伸,不能仅满足于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创新链要能够衍生出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其三要系统化建立学科评价体系,“破四唯”要立新标准,按照创新链各环节准确界定学科性质,建立学科评价体系,引导创新链联动。其四要大力鼓励学术创业,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借助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化发展
文章指出,科技进步需要资金投入并借助资本力量,资本获取收益需要借助科技力量。创新链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工程化验证或中试、技术成果商业化等环节的连续过程,每一阶段都需要资金注入或投融资,既包括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重要技术研发的政府公共研发投入,主要用于技术研发,也有部分用于应用基础研究的企业研发投入;还包括技术成果商业化后的天使基金、风险投资(VC)、私募基金(PE),以及上市融资(IPO)、配股、增发、可转债等多种形式的资本加持,从而形成了围绕创新链的完善资金链。其中,在创新链向产业链延伸逐步衍生出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阶段,资本力量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
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首先要持续优化中央财政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结构,重点确保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有力支持重要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二要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只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投入结构,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才能稳步提升。其三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等各类基金市场,这对学术创业、科研成果转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其四要深入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其五要大力培育一流投资银行、投资机构、会所和律所机构,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公司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