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成功逻辑
http://www.CRNTT.com   2023-11-14 08:54:35


 
  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文章认为,中国经历了40余年的快速发展,但并没有发生危机,这是世所罕见的奇迹。其原因并不在于中国发展模式没有积累风险,而在于中国政府一直居安思危,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作为发展的底线。中国在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方面特色鲜明:一是债务积累与资产积累同步,提升了债务可持续性。二是依靠发展解决问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消化了金融系统压力,同时政府也擅长“边发展边解决问题”。三是政府兜底有效阻滞了风险蔓延。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的发展责任与软预算约束、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以及中央政府的最后兜底责任形成所谓“四位一体”赶超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宏观杠杆率,但因为有政府兜底和积极应对,举凡金融机构、影子银行、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领域的风险扩散均受到了抑制。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文章强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初心。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力解决好以下两大问题。一是以国有占主导的金融机构如何服务好民营占很大体量的实体经济。金融服务讲究“门当户对”,国有主导的金融机构存在所有制偏好,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格外青睐,而对众多(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匹配度较低。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继续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推动金融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部门治理结构的优化,打造新时代的“门当户对”。二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如何支持科技创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重点服务领域,保持高技术产业中长期贷款合理增长,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贷款、首贷和续贷投放力度。另一方面,支持商业银行具有投资功能的子公司、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出资创业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支持资产管理产品依法投资包括未上市科技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在内的权益类资产,实现资管产品期限与其所投资资产期限相匹配、与科技企业成长周期相匹配。此外,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切实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增强金融体系韧性,维护金融安全

  文章认为,金融安全是金融发展的底线,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俄乌冲突、“金融武器化”进一步凸显了增强金融体系韧性、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一是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金融安全。通过金融体系结构的优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尤其是充分发挥金融在优化配置风险方面的功能,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金融国际竞争力,增强金融体系韧性,以金融发展促金融安全。二是补齐金融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是完善支付清算体系,面对潜在的金融制裁风险,以人民币国际化与数字货币为抓手,加快推进支付结算手段的多元化。三是把握好金融依存性增强与金融自主化发展之间的张力。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需要在技术和标准方面赢得主动。一方面瞄准硬核技术,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上下功夫,“练好内功”;另一方面瞄准规则和标准,积极参与全球金融与数字治理,围绕全球金融安全网、通用人工智能、跨境金融监管、跨境数据流动、市场准入、反垄断、数字货币、数据隐私保护等重大问题探索建立治理规则,提升中国在金融与数字治理领域的话语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