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坚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23-08-25 07:53:4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新发展。
  中评社北京8月25日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增强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光明日报发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权力监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董瑛;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权力监督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尧文章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实践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最终会带来灾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既鲜明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又深刻阐明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普遍联系性,超越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思维方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唯物论、生态系统论的丰富和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蕴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理念,能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生态智慧,正确把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本土性特征和规律性,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文章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切实践行“两山”理念,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新时代以来,中国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发展绿色金融,探索生态资源资产化;积极稳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并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台“1+N”政策体系,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