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人口特征看上海住房需求变化趋势及对策
http://www.CRNTT.com   2023-08-12 08:33:34


 
  三、住房需求结构特点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提升引致高品质住房需求

  近10年来,上海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同时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常住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有较大提高。2010—2020年,上海15岁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限从10.73提升至11.81。从不同学历层次人口看,大学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口增加,而其他学历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呈现“人口置换”的现象。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上海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口增加5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口增加了1.35倍(图4)。从各区16~59岁人口受教育程度看,徐汇、杨浦、长宁等区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均超过了80%,而崇明、金山和奉贤等区占比不足50%。“五个新城”所在区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相对较低,除浦东新区以外,其余各区不到40%(图5)。大学及以上学历是购买商品房的主力军,购买新房和二手房的占比均超过了50%,综合来看,高学历人口占比的提高,可能带来更多的购房需求,同时对住房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大量高学历人口为非户籍工作就业人口。从非户籍人口受教育程度看,2020年大学学历人口为285.49万人,占非户籍人口比例为27.71%,较2010年增加了1.1倍;研究生学历人口为34.18万,占非户籍人口比例为3.32%,较2010年增加了2.81倍。其中,因工作就业来沪的非户籍人口占大学学历及以上人口总数的76.11%,较2010年提高了7.66个百分点。由于人才引进和应届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的放开,来沪高学历人口总量和其中因工作就业迁入的占比均有上升。大量优质非户籍人口带来增量住房需求,对住房供应提出多层次、多元化、高品质的要求,为人才安居工程的推进带来新的挑战。

  (二)老龄化程度加深带来适老化住房需求

  2020年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3.38%,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6.28%,比2010年分别提高8.31和6.15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从60岁以上人口居住状况看,与子女同住的比重为40.09%,独立居住(与配偶同住或独居)的比重为54.51%,而居住在养老机构的比重仅为1.96%。分区域看,松江、闵行区与子女同住的人口比重较高,均高于47%,独立居住的比重较低,均低于50%,而崇明区与子女同住比重最低,为13.29%,独立居住的比重高达83.58%。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为顺应居家养老的主流趋势,适宜老年人口独立居住的住房需求凸显,住房适老化水平和养老服务便捷性的提高迫在眉睫。

  (三)积极生育政策促多子女家庭住房需求

  上海长期处于“超少子化”状态,2020年上海0~14岁人口比重由2010年的8.61%增加至9.8%,是全国唯一低于10%的省级行政单位。但随着积极生育支持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在育龄妇女人口数和占比减少的情况下,育龄家庭中多子女家庭占比有小幅提升。2020年常住人口中15~49岁育龄妇女612.62万人,占比为24.63%,比2010年减少了58.2万人,占比降低了4.51个百分点。从育龄妇女活产子女数看,2020年15~64岁妇女中,活产2个及以上子女的占比为19.15%,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多子女家庭需要负担更多的抚养成本和住房成本。为鼓励提高上海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必要推动和完善多子女家庭住房支持政策,预先考虑多子女家庭在住房户型、面积、居住形式等方面的要求,满足多子女家庭住房需求。 

  四、应对住房需求变化的政策性建议

  (一)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

  针对不同人群住房需求,构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严荣、张黎莉,2023),从租赁和购买两方面提高住房的可负担性,满足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家庭的住房需求。

  1、精准供应租赁住房

  充分发挥廉租房托底保障功能,满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需求。针对产业工人、城市运行所必需的公共服务人员,着重发挥公共租赁住房的公共服务功能。着力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和供应规模,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制度,积极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机构。切实增加宿舍床位租赁供给,加快形成“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

  2、给予差别化购房支持

  加强对新市民、青年人首套购房支持,有针对性地放宽信贷政策,适时放宽低总价首套房的贷款标准。发挥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对外地来沪青年人才的扶持作用。着重为城市发展所需的重点人才群体配售人才住房,帮助人才低成本融入城市。给予改善型购房需求差异化支持,重点支持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的改善型刚需,适当调高新房摇号积分权重,探索制定降低首付比例、给予贷款利率折扣、适当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支持政策。

  (二)增强都市圈内居住和工作的空间联系

  1、提升住房空间适配性

  处理好住宅用地与新城、产业分布、交通线路、绿地等的关系,提高住房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通过城市更新为完善品质生活配套服务拓展空间,推动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紧凑型的住房用地格局。

  2、优化各区职住关系

  根据各区职住特点,疏解和吸引不同人群。例如,中心城区引导老年家庭外迁至更加生态宜居的郊区,将腾退的住房空间置换给在地就业人群;优化“五个新城”住房结构,提供特色化、多样化的可负担居住产品、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和物业服务,建设高品质绿色居住环境,打造涵盖居住、办公、娱乐、社交、游憩的“一站式”生活体系。

  3、认真研究通勤圈和职住关系

  要在更大范围内研究通勤圈和职住关系,加强都市圈内交通联系。对内优化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对外补足近沪城市和毗邻新城与上海交通联系的短板,满足规律性跨区通勤和日常高效出行需求。

  (三)深入研究不同收入家庭、不同家庭结构的居住需求

  一般来说,当家庭处于新婚阶段,虽然积蓄较少,但住房是刚需;当家庭处于生育阶段,资产积累,住房改善型需求和投资需求逐渐产生;当家庭成员减少,空巢家庭倾向于购置小户型住房以满足养老需求。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及政策体系,根据不同家庭的住房需求和消费能力特点,给予差异化的住房倾斜政策,满足老中青家庭的不同居住需求。

  一是提高年轻新婚家庭居住可负担性,提供稳定、长期、可靠的租赁住房,或在购房资格、贷款额度、贷款期限等方面支持首套房购买,减轻新婚家庭婚育负担。

  二是强化育儿家庭(特别是多子女家庭)住房政策支持。针对有未成年子女的保障性住房申请家庭,在轮候排序、户型选择、房源调换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三是依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和养育负担情况,完善和落实差异化租赁和购房优惠政策,并促进三代人一起住或就近居住,共同养育孩子。

  四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完善住房支持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在住房室内设计、社区环境和配套中突出适老化要求,实现住房养老服务全覆盖,使老年人可以独立居住。

  来源:《科学发展》  作者:李钱斐(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经济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