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与演化趋势
http://www.CRNTT.com   2023-08-08 08:49:04


 
  从美国的债务和金融风险看美元,美元实质上是靠国家信用作支撑的,因为美国信用的坍塌,越来越多的国家对美元信用产生质疑。全球债务到2023年一季度达到304.9万亿美元,2022年全球GDP是101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占全球GDP的335%。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现在超过60%的低收入国家陷入了债务困境或面临债务风险。而美国的债务危机是全球债务危机最严重的,截至2023年7月11日,美国国债总额已经达到32.54万亿美元,占全球债务总额的11%,占本国GDP的130%。美国现在财政收入大约18%用来支付美国债务利息。普华永道的模型预测,2050年美国GDP将达到34万亿美元,而债务将达到60万亿美元。全球对美元的信用质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美国债务危机的预判与担忧。

  美国引发的金融风险也在加剧,包括硅谷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签名银行、瑞信银行倒闭,五年以来美国倒闭了537家银行,2600家中小银行存在风险。金融衍生品、高杠杆刺激、放贷信贷泡沫引发了2008年金融危机,目前所谓去中心化的美元体外循环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金称币、莱特币等空气币发展中问题非常严重。

  美元的调息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包括美元现在国际大循环受阻,收割世界财富不像原来那么容易,美联储的面纱也已经被揭开,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这些私人银行占53%的股份。

  去美元化之所以成为长周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内部的货币独立已经成为趋势。截至7月14日,11个州相继宣布黄金、白银可以作为货币流通,并可以替代美元的法定货币功能,开启了美国一些州的货币独立进程。美国7个州的法律授予金银境外具有法律货币的定位。特别重要的是,43个州相应免除了金银销售税。这说明,很多州在培育以黄金支持稳健货币竞争环境,这是美国国内非常重大的变化。二是全球很多国家开启了“去美元化”的浪潮。截至7月14日,全球至少110个国家以一种或多种方式去美元。近两年大多数国家央行在增加黄金储备。三是数字货币迅速发展。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央行在研究和推出数字货币,建立了30多个绕开美元的结算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将出现加速度或者骤升的局面

  一般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分布中的比重一直在横盘,2016年10月1日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里的国际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占比始终没有突破4%,储备货币没有突破3%。再加上美国像对欧元一样,对人民币国际化持高度的戒备状态,对中国除了贸易战、科技战之外,金融战始终在进行。到目前为止,美国对130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制裁,除了禁供高科技产品之外,还在进行金融制裁。另外,我们还受到美国长臂管辖在金融领域对一些国家制裁的连带影响,比如对俄罗斯制裁,对朝鲜、委内瑞拉、苏丹的制裁等,已经影响中国企业开展正常贸易。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将出现加速度或者骤升的局面。

  第一,石油美元体系松动。这种趋势已经开始出现,我们和伊朗、沙特各签署了长达25年的合作协议,和卡塔尔签署了长达27年的长周期协议,均使用人民币结算。石油美元体系的松动已经开始,当然它有个比较长的过程。
  第二,已经形成了人民币的国际环流。人民币通过制度改革,形成全球性高度流通的货币,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循环,不仅要能出得去,而且要能回得来。

  第三,成为更多国家的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也就是说,更多的国家对人民币要有认同并使用,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我最近到老挝参加“一带一路”十周年和中老合作论坛。在这个国家,有大量中资企业进行投资。但我们的国际货币结算并没有跟上,也没有形成人民币流通的闭环体系,在老挝买东西直接用人民币是花不出去的。

  第四,基本达到了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更多的中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要成为世界多边组织和国际组织认同的全球性银行,要建立中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和现代银行体系。

  第五,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大有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与成效。但我个人认为,在金融领域并不特别理想,一些方面并没有跟上。发改委公布152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但金融方面的国家之间互认、货币互换、货币直兑、设置双边及多边的资金池和结算体系,以及用人民币结算通关的便利程度还是非常不够的。我去过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调研,总体感觉是我们的金融还没有跟上。

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不是为了几个数字好看。数字只是固化的东西,是表示既往实践的数字,并不能代表当前和未来,未来要靠我们努力争取,要靠我们的谋划和设计。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的战略布局,要形成一体化制度安排、战略安排。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