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13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激发出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强大生机活力。
长期探索与实践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实践,摆脱了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性转变。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这一阶段,我们对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关系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不断作出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分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严重缺点,提出重视价值规律作用的改革要求。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并明确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为特征的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作出的重要发展和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