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口规模不断创新高,跨国投资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在加大。 |
中评社北京4月24日电/据大公报报道,地缘政治局势扰动、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及大国加剧博弈等不稳定因素持续加重,对全球跨国投资带来更多不确定性。比较而言,中国具备国际竞争优势,不但经济增长保持较强韧劲,而且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坚持高水平开放,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中国要加快推进高水平双向直接投资,不仅为自身经济注入持续的动能,而且也有利于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一、中国双向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外商对华外资规模持续增长,重点转向先进制造等领域。尽管过去数年,国际局势不平稳,但外商对华投资的规模和增速持续扩大。过去一段时期,关于中国和世界的“脱钩论”甚嚣尘上,但现实的数据恰恰相反。
外商对华投资屡创新高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20至202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1443.7亿美元、1734.8亿美元、1891.3亿美元,连续三年创新高,中国吸引外资的竞争力持续增强。
从贸易数据看,2020至2022年中国出口规模不断创新高,去年达3.59万亿美元,跨国投资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在加大。同时,外资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也发生变化。过去四十多年,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完善的工业制造基础,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外资的布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近年来外商对华投资的重点转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国也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优势产业。202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中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62.4%。
另方面,中国加大新兴国家投资,促进国际多元化布局。按照平均汇率计算,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8万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升至约18%,由此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外汇储备以及海外投资规模。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06至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从211.6亿美元上升至1788.2亿美元。中国不仅是全球重要的外资目的地,也是重要的全球对外投资来源地。<nextpage>
从贸易数据也得到佐证。中国持续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推动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抓住全球产业链转移以及贸易价值链提升的机会窗口,从“世界工厂”加快向“世界市场”转型。通过在全球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区域内高水平贸易开放,从而加大在东南亚国家、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国家的投资设厂,布局生产基地和科研中心,扩大中间品出口和区域内贸易规模,巩固提升贸易份额地位和贸易竞争优势。2013至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流量为1398.5亿美元,年均增长8.6%,比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高出3.4个百分点。中国加大对新兴国家投资,利于拓展国际多元市场。
二、中国高水平双向投资的内在逻辑
其一,中国经济保持较强韧劲,加快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对外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连续四十余年保持稳定的中高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显示,1980至2022年中国GDP实际按年增长率的平均值高达9%。即使2008至2010年和2020至2022年两个全球经济衰退周期,中国GDP实际增长率平均值也分别在9.9%和4.6%,远超全球主要经济体水平。由于中国经济具备韧劲,因而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同时,中国在发达国家“逆全球化”格局下,坚持扩大对外开放,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大幅减少外商外资负面清单,开放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及服务贸易等领域,为外商投融资便利化创造有利条件。从外资的角度看,中国超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扩大开放的政策具有吸引力,离开中国市场将失去巨大的海外收入来源,而且其他国家或地区很难完全替代中国完备的制造产能和人力资本优势。因此,许多跨国企业仍选择将中国作为未来业务增长和创新发展的主要目的地。德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以及沙特、巴西等新兴国家纷纷加大中国投资布局,深耕中国市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此前认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上升。截至2022年底,外商累计在华设立企业112.6万家,过去五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2%。<nextpage>
其二,地缘政治局势发展不稳定性,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跨国投资加快调整布局。过去二十年,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持续低迷。IMF统计显示,2000至2022年美国、日本、德国的GDP实际增长平均值分别为2%、1.2%、0.7%。另外,“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发达国家近年推出多项贸易和投资限制政策,恶意打压对手,制造贸易摩擦,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跨国企业调整布局,以此规避面对不公平政策的风险。虽然一些跨国企业试图采取“收缩”战略或加大产业链转移,但却被迫承受更大的投资成本。以芯片半导体行业为例,部分半导体企业连续亏损,一旦失去中国市场,将难以填补其中的巨大损失。MGI报告指出,过去三十年日益开放的世界格局为跨国公司在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中国仍是许多跨国企业的战略优选。因此,不确定性背景下跨国企业愈发需要重视中国市场,面对“逆全球化”态势,更多的中国企业加大在美洲、中东、中亚等投资布局。
三、未来前景
长期以来,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和如今的“脱钩论”有着相似的逻辑,即反映世界和中国之间存在的经贸增长“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全球大多数经济体的增长低迷和停滞,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的国际份额在下降,类似MGI此前的结论,即世界对中国的依存度在上升,而中国对世界的依存度却在下降,更多地转向国内消费市场。
由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nextpage>
理解这一结构性的变化趋势,需要厘清背后两大逻辑:其一,中国GDP规模已超出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总量仍持续增长,而且进出口贸易和双向投资规模也扩大,显示愈来愈强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与日俱增。多数跨国企业不仅在营收和业务增长依赖中国市场,而且在生产制造的产能方面无法寻求完全替代。其二,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在加深,不再局限于“世界工厂”而是转向“世界市场”。2021年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比重近12%,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贸易国的地位。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许多跨国企业很难脱离中国市场。因此,即使欧美小部分国家推动局部“脱钩”或实施更多限制政策,也很难违逆全球化之大潮流,否则经济将加速衰退。
目前,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出多项利好政策。一方面,着重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要素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和重点领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着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除持续巩固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外,同时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地区以及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国家,扩大投资布局,重点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新能源等合作。
展望未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驱动中国高水平双向直接投资迈上新台阶,外商将加大中国的先进制造和高新技术布局,而中国对外投资将突出新能源、光伏等优势领域,拓展更多海外市场。另外,随着中国扩大金融开放,海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资产的投资也在加码。2013至2022年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规模(股票+债券合计)从7438亿元增长至6.65万亿元。总体看,中国仍将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幷将长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