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予当代中医诊疗和服务多重智慧内涵
医疗大数据的积累以及多样化先进技术的发展,推动中医诊疗方式不断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迈进,为中医药的传承与革新创造了巨大空间。硬件设施、平台搭建、系统管理……当下,AI已经成功嵌入中医诊疗与服务过程的多个环节。
马剑鹏认为,数字化中医智能诊断设备能够帮助实现中医智慧问诊。不论是病前诊断,还是病后治疗,人工智能都能有所作为。在日常化的健康管理中,利用设备收集人体基本信息,智能化评估健康状态,为使用者在未病时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攻略。中医药智能诊疗系统与临床医生的相互配合,有助于中医辨证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强强联合”。
中医智能镜就是数字化问诊的典例之一。该设备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提取面部特征参数,运用深度学习等方法进行精准化、定量化分析,建立健康状态模型。据瞭解,上海市以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代表的诸多基层中医服务点内,就配备有四诊仪、功法镜等智能设备,推动中医药资源下沉,真正便民惠民。
智慧中医医院建设也是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的主要抓手。公共卫生信息、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互联互通,极大扩充了信息库。借助高效的人机对话,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病症自查,后台健康大数据的收集和更新,也便利了病后复查与跟踪随访。
2020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开通,这是上海首家互联网中医医院。此后,各大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相继开放智慧平台,设立智慧就医通道,致力于提升基层中医药诊疗服务质量,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
智慧共享中药房整合线下线上资源,以集约化的思维,综合依托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改革中药药事服务。建立覆盖中药仓储、调剂、煎煮、包装、配发等全流程的信息追溯系统后,根据中药材样本,AI进行数据识别分析和比对,能够有效甄别中药材真伪、溯源产地、预测品质等,取代过往眼看、鼻闻、手摸、嘴尝的传统鉴别方式。目前患者可在网上自助查询代煎药加工制作信息。
考验与机会并存
“中医药+AI”如何更好地面向未来
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根基,以诊疗实践案例为循证,以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三者有机结合,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AI”不能止步于简单的要素叠加或范式挪用。马剑鹏认为,只有在透彻理解中医药基本特点的前提下,找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加强技术的适应性转化与利用,才能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
马剑鹏介绍,近期爆火的ChatGPT就中医药进行对话会发现,这款新兴的人工智能程序在虽然在中医药客观基础知识方面对答如流,但在临床诊断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而且也容易产生医学伦理问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带来新的生产工具的同时,也引发思考甚至担忧。它们将会为中医药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或威胁,还是一个未知数。
既要应对外部变化的压力,又要面对内部升级的需求,建设新型中医药体系任重道远。要把握中医药的不可替代性,在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寻求平衡点与最优解。业内专家认为,未来推动中医药和人工智能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规划是必要也是首要条件。“中医+AI”涉及中医学、计算机、数学等多学科知识,中医类高校也应积极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事业输送力量。
加快中医药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更进一步揭示中医药奥秘,不断提升中医药维护健康的能力,最终落脚点是为群众谋福祉。(记者 赵逸赫 实习生 朱锦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