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4月16日电/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2012年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集聚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全球门类最齐全、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新材料产业发展作出了科学部署。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我国新材料自主创新步伐加快
什么是新材料?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唐广波(中国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咨询研究部主任):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以及传统材料在成分、工艺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前者如石墨烯,2004年首次从石墨中分离得到,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薄的材料,强度比最好的钢高100多倍,同时导电、导热性能优异,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后者如铜合金,目前通过成分和工艺的改进,不断提高某方面性能或产生新功能,在信息、能源、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得到新的应用。新材料的范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发生变化。
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以高温合金为例,我国高温合金起步于1956年,最初是为战机研制喷气式发动机材料,历经60多年发展,从无到有、从跟踪仿制到自主研发、从以军用为主到军民两用,逐步建立了自主的高温合金材料体系,既保障了航空领域的高端应用需求,也支撑了航天、核工程、能源动力、石化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需求。碳纤维、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功率半导体等发展历程也与之类似,都是从军用逐步扩展到民用。近年来,这种态势有所改变,特别是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某些新材料或在民用领域优先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材料技术与产业起步较晚。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发布,首次将新材料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培育。“十三五”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都把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等文件,明确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2016年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重点工作。2017年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加强产业发展决策咨询。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力提效,对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跻身全球第二梯队前列,朝着新材料强国迈进。一是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0.65万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6.8万亿元。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能居世界前列,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从品种结构看,高性能碳纤维、高品质特殊钢、高强轻合金、特种橡胶等曾经大量依赖进口的新材料实现规模化生产;光刻胶、电子特气等新材料研制生产进程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从经营主体来看,培养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带动整个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新材料创新体系逐渐完善。创新平台载体方面,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60余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余个,材料及相关领域国家级创新中心10余个,以及包括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在内的国家新材料重点平台32个,材料领域国家实验室已启动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方面,研究领域与材料直接相关的两院院士超过200人,科技人员超过150万人。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同步辐射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散裂中子源、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大科学装置已建成或正在投建。创新成果产出方面,超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液态金属等材料研制取得重大进展,部分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
三是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产业加速集聚,并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京津冀地区,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材料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特色,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浙江东阳、宁波、海宁磁性材料特色产业区域,杭州湾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及江苏沿江新材料产业带;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新型显示材料、无机材料、改性塑料、新型电池、高性能涂料产业集群。
全球新材料需求更加多元
从世界范围看,新材料产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刘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执行院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对全球竞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被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其中新材料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对促进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全球主要国家均高度重视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促使新材料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近年来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球新材料产业总产值从2016年约2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近3万亿美元。从产业构成来看,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分别约占50%、40%、10%。随着汽车、医疗器械、信息和航空航天等重要产业持续发展,新材料的需求和产业产值预计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在新材料及其支撑体系上长期布局,拥有大部分大型跨国公司,因此在科技、人才、研发以及市场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位于第一梯队。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国的新材料产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期,并在部分领域形成自身优势,位于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是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新材料产业的市场及技术配置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预计地区差异化将加剧。
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经济一体化以及工业技术上各类元器件向微型化、集成化发展,材料与元器件一体化趋势明显,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紧密融合,逐渐呈现产业结构垂直扩散趋势,并向集约化发展。产业向集约化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产品研发与下游应用融合,但另一方面也导致寡头垄断出现。大型跨国企业凭借其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技术和专利壁垒,主导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领域,通过跨国合作、并购重组构建整个产业链生态。
从世界范围看,新材料产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行业细化,对新材料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例如,汽车工业需要使用轻量化、高强度的新材料,航空航天需要使用耐高温、抗腐蚀的新材料。同时,新材料产业的集成化也越来越明显,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数字化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深度融合,形成复合新材料和智能材料,开发新产品和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