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对接、广泛吸纳,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项目开工之初,平陆运河集团提前规划,明确用工岗位和数量,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对接,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等,引导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项目开工以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244万元,有效带动沿线群众增收。2023年,项目计划吸纳以工代赈人员不少于1500人。
就地用工、促进增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赋能蓄势。
为妥善解决移民征迁人员实际困难,引江济淮工程建设过程中鼓励施工单位就地招用农民工。引江济淮平均每天用工1.5万名,按30%比例计算,每天使用当地农民工达4500名。自2017年底开工以来,累计增加农民工收入超过16.2亿元,有效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针对水运建设项目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交通运输部已陆续推出一系列措施:推行“力工”变“技工”,强化技能培训,为重点项目提前培养熟练劳动力;推进“短期工”变“长期工”,针对项目建成后运行管护的用工需求,对参与工程建设劳动力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并优先吸纳就业;通过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参与建设的群众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切实帮助务工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稳在建、扩新建,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
从开局看全年,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抓手,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再创佳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今年,我们还将继续保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支撑。”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着力于稳在建、扩新建、增储备,推动水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补短板、强链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方面,加快“四横四纵两网”高等级航道建设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另一方面,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等战略性、标志性重大工程建设,通过督促更多的水运基础设施建成运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稳投入、建机制,强化政策支撑保障。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有序扩大新建规模。一方面,推动加大地方财政预算、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对交通运输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交通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探索内河水运融资渠道,拓宽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发展渠道。
抓规划、强储备,打好建设扎实基础。据介绍,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同时,围绕交通运输中长期规划、各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并强化前期工作的跟踪督导,制定可操作、可跟踪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起跑即冲刺,开局看信心。重大项目密集开工,基础设施投资提速……这个春天,水运重大工程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奏响发展的交响曲。攻坚克难、勇毅前行,世界一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