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海为平台,推进大湾区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一体化实质是香港、澳门及珠三角九市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根据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1)排名,大湾区城市香港、深圳、广州入选并分别位居第3、10、24位,排名结果反映出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和金融资源汇聚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加快推进深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建设大湾区区域资本市场方面肩负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应当积极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以更开放的姿态引入香港资源促进深港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一是推动港交所在前海设立企业服务机构。争取引进港交所在前海金融城内设立机构,鼓励港交所以此为平台服务内地赴港上市、发债的企业。二是继续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为赴港上市、发债的内地企业开立FT账户提供便利,进一步简化从香港市场融入资金并用于内地的流程。对境内创投机构投资项目在香港市场上市、退出提供便利。三是推动深港两地证监系统合作。探索在前海设立深港证券监管局,并以此加强内地与香港在证券监管上互动,进一步优化跨境监管和执法流程,提升两地监管水平和执法效率。四是鼓励各类证券相关协会在前海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香港协会在前海设立分会及发展内地会员,并以此加强两地从业人员的交流互动,培养更多熟悉两地资本市场的金融人才。
依托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一是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强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充分用好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集聚。二是加速集聚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拓展专门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空间。推动“一站式”创新创业平台按规定享受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提升港澳青年实习就业保障水平,完善住宿、交通、子女入托入学等政策配套和服务体系。三是依托南沙产业和市场基础,携手港澳不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围绕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加强和深化与日韩、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打造大湾区对接“一带一路”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优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治理
文章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中国三大经济核心区之一,还是中国对内改革的先行者、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多元交流的功能日益彰显。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全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应参照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宜商环境(Business Enabling Environment,BEE)指标评估体系,从企业准入、获取经营场所、市政公用服务接入、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纳税、促进市场竞争等领域逐一对标世界一流湾区,逐步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打造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建立生态环境保育合作机制,开展跨行政区联合保护。探索建立“碳中和”试验区,探索有关金融、碳交易等制度创新。探索统一生态环境标准和统一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平台,推动信息互通、结果互认、平台共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不仅与“宜居湾区”的整体定位相符,也必将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各合作平台可根据自身定位发展绿色科技企业,通过吸引绿色科技企业聚集,提供绿色项目信息交流、技术评估、资信调研、融资等对接服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研发、绿色技术转让以及绿色技术合作。一方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绿色技术实力,支撑国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积极实现打通外循环需求,参与构建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和海洋发展等议题下的全球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