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结束后,饰演杜丽娘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沈丰英回忆道:“记得2004年首演时,台下都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我也很青涩,经过这么多年,我的表演更加成熟了,而台下坐着的,依旧是青春的学子们。”扮演柳梦梅的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俞玖林表示,校园行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亮点,培养了很多大学生观众,昆曲由此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这种辐射效应是巨大的,对昆曲的弘扬、保护有相当大的意义。
从苏州大学启程,19年来,青春版《牡丹亭》走进国内外近50所重点高校,培养了大批年青一代昆曲观众。作为“昆曲迷”,苏州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书涵已陆续看过由孔爱萍领衔主演的传承版《牡丹亭》、进京演出的精华版《牡丹亭》等多个版本,他告诉记者,此次能在苏大看到青春版《牡丹亭》首演阵容,是“圆了一个梦”。“《牡丹亭》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每一出每一折甚至每一个曲牌每一句唱词都很好,唤起了大家对古典美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今后我会更多地关注昆曲,带动身边青年同学瞭解、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李书涵说。
这台戏的意义,不仅表现在演出水平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大学昆曲艺术教育上。青春版《牡丹亭》之后,2017年,一出由北京大学牵头的16所在京高校和1所中学创排的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问世,并在全国巡演。“这足以说明这么多年来,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教学实践,有了一个完美的、总结性的成果展示。”何华说。
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现戏曲的生机和魅力
“可以说,昆曲正青春。现在在剧场中,观看昆曲演出的年轻观众的比例占到了70%~80%。”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施夏明告诉记者,这种青春,不仅是演员梯队的年龄层次越来越年轻化,观众的年龄层次也是逐渐往年轻化发展。在校园中接触过昆曲艺术的大学生进入职场后,仍然会把一部分文化消费投入在欣赏昆曲表演上。
江苏省昆剧院在近些年的创作过程中,致力于不断拓展昆曲题材。无论是传承经典剧目,还是新编历史题材剧,或是现代戏的演绎,在内容和题材的选择方面都做了精心铺排,希望年轻观众能够更多关注昆曲这门传统而古老的艺术。
学古不泥古,昆曲原创作品最需要把握“度”的问题。获得2022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原创革命题材昆剧《瞿秋白》,舞台背景只有简洁的黑白红三色,灯光也特别简练。“可以说,《瞿秋白》是在把纯粹的表演艺术还给舞台。同时,全程使用韵白、中州韵,坚持曲牌体的创作模式,这是江苏省昆剧院在现代戏创作中一以贯之的鲜明特点,也正是我们的南昆风度。”在《瞿秋白》中饰演瞿秋白一角的施夏明告诉记者,现代戏在创作中仍坚守昆曲“一桌二椅”的精神内核,但是,演绎出来的精神面貌,却是时尚的,当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