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市场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远古时代起,消费市场一直是中亚民众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大巴扎在中亚无处不在,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大巴扎为许多家庭提供了独特的购物体验,由此衍生出具有中亚特色的集市文化。大巴扎消费市场是众多中亚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中亚,大巴扎往往是周围地区的重要文化和经济中心。当地人和游客趋之若鹜。他们到大巴扎浏览景色,既购买消费品,也销售自己特产。这一传统市场以五彩缤纷的摊位,及附近街头小贩与街头艺人而闻名。大巴扎里面很热闹,有新鲜食品、香料,也有纺织品、服装和工艺品。除了大巴扎,现代购物中心、超市、沿街电子产品、手机修理店都受到中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
消费市场和地方民生经济息息相关。中亚地处欧亚大陆内陆,远离海洋和国际市场,这是中亚落后的重要原因。在苏联时期,涉及民生的第二大部类工业没有发展起来,导致独立初期中亚消费市场的供应不足。中亚消费者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严重依赖进口。中国成为最重要的消费商品进口来源,占据了中亚中低端供应链的高地。较早时,新疆、浙江、四川等省市的商人纷纷到中亚去寻找商机,一度形成气候。可惜的是,那个时候国家关注点在央企和基建项目,中亚的华商未得到重视。这样在中亚消费市场上,中国客商的优势逐渐被土耳其、韩国和日本的客商赶超。问题出在比起上述国家,中国商人在文化共性上落入下风。
缺少文化共性,就不容易与当地民众结缘、投缘。再者,中国商人也没有被组织起来。他们分散在中亚各地,在中亚消费市场上缺乏话语权。总之,文化共性与消费市场存在着互动关系。消费市场的日常行为孕育着消费者的文化共性。消费者在商品交易中彼此认识,瞭解各自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共同的文化习性,而文化共性又能促进消费市场的发展。显然,中国在中亚消费市场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不足,正是缺了文化共性的助力。
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对中亚战略需要新思路。这个思路是高度重视中亚的文化认同问题,大幅度提升民心相通的战略地位,并将参与建设中亚消费市场的生活必需品供应链作为具体路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鼓励包括台商在内的中国各地商人进入中亚市场,并为他们提供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的担保。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中国商人在维持成本核算平衡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善中亚民众的基本生活状况上去。新战略的意图是通过中国商人与中亚人民在市场交易中建立互信和友谊,让中亚人民理解中国商人的行为模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