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丢失”的手机可能无门槛卖出,如果手机里的信息很难清除乾净甚至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恢复,这不仅让人对信息安全有了更深的瞭解,更产生深深的担忧。
防范手机“泄密”,个体当然要提升信息安全意识。随着电子产品迭代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家中的旧手机、旧电脑也越来越多,处置旧手机、旧电脑时要遵从专业人员的提示:手机恢复出厂设置操作要将所有存储项目都进行勾选,手机里的个人信息才会被安全删除;对电脑硬盘和U盘中数据进行格式化时要去掉快速格式化勾选,这样的完全格式化才能保证数据信息安全删除。
作为厂家,也要承担起生产者的责任,从技术层面把好关。为了避免用户操作不当误删数据,以及在必要情况下找回数据,恢复出厂设置后,有的手机仍会保留部分数据。应该说,这样的考量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是会不会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商家钻空子?尤其是一些来路不明的旧手机,“破解”怎能so easy?如何进一步改进技术手段防范泄密,厂家还需要继续努力。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同样责无旁贷。公民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公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住址、生物识别信息以及行踪轨迹等。我国刑法规定,不管出售、购买还是窃取个人信息,达到一定标准都会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丢”了手机之后,手机本身的价值倒没啥心痛的,手机里的东西才是最要命的,轻则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重则要面临泄密之后可能滋生的种种麻烦。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对于“丢失”的手机可以“无门槛”卖出的灰色利益链,理应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在日益注重个人信息保护的当下,破解手机“泄密”这道难题,亟待各方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