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西方主流叙事逐渐向非主流叙事靠近
http://www.CRNTT.com   2023-03-13 18:54:37


  中评社北京3月13日电/据澎湃新闻报道,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在3月3日发出一篇分析,对比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一件是美国总统拜登访问基辅时的风光,摆出必胜的姿态,演讲铿锵有力。另一件是德国总理朔尔茨突然造访华盛顿,没有随行媒体,不举行记者会,没有仪式,没有协定,只为着商讨俄乌冲突的严峻局势。

  两种叙述

  俄乌开战一年,对战局的分析一直有两种不同的叙述。主流叙述在西方媒体上铺天盖地,乌军英勇抵抗,俄军出师不利。以今年第一期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杂志为例子,登出的文章讲的不只是俄军战场上的溃败,更声称失败将造成俄罗斯的政治分裂,西方应该如何收拾残局。非主流的叙述只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前一阵子,著名记者赫什发表“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系美国所为的文章之后,在访谈中明白地说:俄乌战局根本就不是主流媒体描述的那个样子。

  非主流的叙述多半来自前五角大楼的官员或是前中央情报局(CIA)的分析家,听众不多,影响力也不大。他们认为普京发动“特别军事行动”的时候,的确是低估了北约的反应,以为只用不到二十万人马就可以震慑基辅,幷没有真正动员人力、物力,也不想让乌克兰遭受太大破坏。毕竟在俄罗斯眼里,乌克兰还是亲兄弟。俄总统普京只是摆出一个强硬姿态,逼迫基辅认真执行明斯克协议。去年4月初乌克兰已经准备退让,但是美国暗中阻挠,协议未能签字,北约全力支持乌军反击。

  到去年夏天,俄军军力不足以防守占领的区域,只得后退。西方群情振奋,从官方到智库都认定乌可以击退俄军,若是能进而收复克里米亚,甚至可以逼普京下台,在俄罗斯实现政权更替。殊不知这些挫折导致俄重估局势,意识到乌克兰已经实质成为北约的马前卒。从去年9月起,俄真正开始动员人力物力,战争目的也变成让乌非军事化,也就是说要真正打垮乌克兰的军事能力。这种性质的俄乌对抗,乌一点都占不到便宜。

  事情正在起变化<nextpage>

  这两种叙述,在最近一个多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流媒体渐渐证实非主流的说法,语调也越来越悲观,尽管拜登当局对外依然是信心满满的样子。西方媒体开始报道巴赫穆特的战局惨烈,乌军伤亡惨重。《新闻周刊》上说,乌军士兵在巴赫穆特存活的平均时间只有四个小时。《华盛顿邮报》甚至出现卸责的叙述,声称美军顾问建议撤出巴赫穆特,觉得它的战略意义不大,但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坚决不肯放弃,不断投入大量军力;美方只得尊重乌方的军事决定。

  当然,他们也同时声称俄军为进攻巴赫穆特付出惨重代价。只是他们还是得承认,俄军在巴赫穆特的主力是瓦格纳雇佣军团,连带发了不少关于这一军团的背景报道。瓦格纳军团人数的最高估计也就五万人左右,从俄乌开战之初就已经参战,到现在仍然可以让乌军死伤惨重。至于说去年9月普京下令动员的俄军30万人马仍然在训练当中,只是偶尔送上前线去实战操练一下,还没有真正投入战斗。

  巴赫穆特是在2014年乌东冲突爆发之后,乌克兰苦心打造八年的防守要塞。泽连斯基不肯放弃是因为,没有巴赫穆特,乌东战线难以维持。结果却是送大量乌军进入大闷锅,从去年8月至今与瓦格纳军团对峙,消耗有生力量,正好符合俄方现在的目的,让乌军出血不止,最终达到乌克兰的非军事化。连主流媒体都承认[5],乌军在巴赫穆特的损失削弱了其发动战略反攻的能力。

  在装备上,乌军一样面临困境。原本大家以为美国的军事工业领先全球,但是非主流叙事一再指出美国在近半个世纪对付的都是越南、伊拉克、阿富汗这样没有工业生产基地的对手。对付俄罗斯这种军备大国,需要工业大动员。到目前为止,北约支持乌克兰的武器基本来自库存的剩余,动用大量资源搞军工生产,去挽救乌克兰,得不到西方民众支持。更何况美国虽然有高科技,但是最近二三十年工厂关得太多,设备得重新添置,技工的流失也相当严重。现在加紧投资建设,也得几年才能建起来。巴赫穆特战场上,俄军每天发射的炮弹有好几万发,乌军却只有几千发,但是消耗量已经大大超过美国的产能,北约的库存也剩下不多了。

  最近西方主流媒体也开始报道乌军的炮弹不够用,北约秘书长都出面说乌军的弹药消耗难以维持到今年夏季。《华尔街时报》甚至说,美军顾问为乌军设计了一个新的训练项目:如何节省弹药。 从二战开始,美军打仗向来都是狂轰滥炸。如果不是《华尔街时报》这样说,一般人还真是想象不到,美军竟然会在节省弹药方面下功夫。<nextpage>

  主流的军事分析,依然不看好俄军的反攻。主要的依据是两点:其一,俄军动员的那些新兵直接参与反攻,经验不足;其二,俄乌之战显露俄军的指挥系统存在严重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也是很难得看到的美国军事分析家,不是从人力、军力上去分析敌我的优劣,而是将获胜的希望寄托于对手的经验不足与指挥失误。

  偏离现实的计算

  从总体的战略因素来看,乌克兰同样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俄军的战略轰炸,正在摧毁乌境内的基础设施,特别是能源供应。刚开战的时候,俄军不愿意下狠手进行这种战略轰炸,西方分析人士还觉得不可思议。到去年10月初,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此后俄军的导弹袭击重创了乌克兰境内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根据美国智库布鲁金斯最近在《华盛顿邮报》公布的数据:开战以来乌政府在财政上的支出是收入的两倍多;年通涨率超过25%;出口总值降到战前的一半左右。可以说是经济、财政都处于半瘫痪状态,完全靠外援过活。而且人口严重流失,800万人逃往欧洲,近300万人流向俄罗斯。战前乌克兰也就4000万人口,一年之内已经走掉四分之一。境内另外还有500多万人流离失所。<nextpage>

  相形之下,俄罗斯总人口一亿四千万。战争打响后出走90万,西方媒体已经认定是人口大流失。而西方对俄祭出最严厉的经济制裁一年后,卢布的汇率已经基本回到战前的水平,俄罗斯去年经济衰退2.2%,物价基本稳定,西方也未能彻底切断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估计今年的俄罗斯经济略有增长,当然,路透社的报道认为IMF的估计过于乐观。

  这些发展显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战略算计上偏离了实际。去年夏季乌克兰反攻得手之后,西方出现战略幻想,主流媒体随之鼓呼。他们认定以乌军作为代理人可以打败俄军,进而让普京下台,让俄罗斯发生颜色革命,甚至让俄罗斯分裂。他们没有算清楚俄乌双方的实力对比,没有想清楚其中需要的代价与投入,也没有好好估计由此造成的战略后果。西方主流媒体开始出现悲观、冷静的声音,渐渐印证非主流叙事对人力、物力、战略的分析,或许是建制派中有人意识到俄乌战局正在起变化。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