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台湾民众政党偏好分布(1992-2022.06)〔5〕 |
|
图2:2022年台湾地方“九合一”选举后政党认同图〔6〕 |
(二)国民党和民进党的选民结构尚未发生重大变化
从区域分布看,国民党的基本盘主要在台湾中北部(主要是合幷后的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和台北市、基隆市、新竹县、新竹市、苗栗县等工商业较发达市县),这些市县呈现蓝大于绿的格局,民进党的基本盘仍然在台湾南部(主要是合幷后的高雄市、台南市和屏东县、嘉义县、云林县、彰化县等农业为主的市县),这些市县呈现绿大于蓝的格局。当然,这只是总体上的表现,实际上,在蓝营占优势的市县如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台中市,也存在大量的绿营支持者,只是绿营的基本盘略输于蓝营。反之亦然,在绿营占优势的市县如合幷后的高雄市、台南市和屏东县、嘉义县、云林县、彰化县等,也存在数量不少的蓝营支持者,如推出优秀的候选人,亦有可能获得浅蓝、浅绿和中间选民的选票。如在被称为最绿的台南市,2014年的台南市长选举中,相对弱势的国民党候选人黄秀霜与民进党极具人气的赖清德对抗,被称为“赖神”的赖清德也只是获得72.9%的得票率,黄秀霜还是获得23%的选票,这基本显示了台南市的蓝营基本盘。再如2018年高雄市长选举,国民党派出韩国瑜参选高雄市长,高雄市被视为铁绿的民进党地盘,原本不被看好的韩国瑜竟然超过对手陈其迈20万多票。可见,哪怕就是铁绿或铁蓝的地盘,都有蓝营和绿营的基本盘,只要候选人够优秀都有可能翻转选情。
再通过一些数据来解读,蔡英文2016年得票数仅比2012年得票数增加80.1166万张选票,支持率由45.6%上升至56.1%。反观国民党,即便经历“换柱”风波,由朱立伦临时披上“战袍”参选,国民党的选票从2012年“马吴配”的689.1139万张选票下降到“朱王配”的381.3365万张选票,流失307.7774万张选票,但考虑到同属蓝营的宋楚瑜参选影响,在2012年“大选”中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林瑞雄获得36.9588万张选票,到了2016年“大选”时亲民党参选人宋楚瑜、徐欣莹获得157.6181万张选票,增加了120.6593万张选票,这120万多张选票可以看成是分流的浅蓝和中间选民的选票,将“朱王配”的381万多张选票,加上流失的120万多张选票,亦超过500多万张票,倘若2016年国民党选举操作没有如此波折的话,2016年的“大位”选举中国民党不会输民进党那么多张票数,不管这120万多张选票是否被看成是泛蓝选票还是中间选民选票,至少表明国民党的基本盘还在,可以说,国民党作为蓝营的主力,仍是台湾选民投票时最主要的考量之一。再看2020年“大选”,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赖清德获得817万多张选票,得票率为57.13%,国民党候选人韩国瑜、张善政获得552万多张选票,得票率为38.61%,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余湘获得60万多张选票,得票率为4.26%。尽管民进党蔡英文的得票率被吹成第一高,但笔者认为这有其搭档赖清德在发挥作用的结果。在这次“大选”中,如把国民党和亲民党都归为蓝营票仓,得票亦突破600多万张选票,这就是蓝营的基本盘。因此,台湾地区的选民结构幷未发生结构性改变。
(三)台湾民众的政党认同出现分化,对其“国家”认同产生重大影响
泛蓝阵营与泛绿阵营的对峙,在第一次政党轮替后很快显现出来。政党轮替前,由于国民党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有利资源,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易于把控政治与社会导向。从这些年的选举和执政状况看,只有国民党和民进党具备相当的实力角逐“大位”和“立委”席位,把持台湾权力中枢,争夺施政权和制约权,同样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形塑相应的政治文化来影响未来台湾政治格局和走向,幷籍由执政权来争取社会资源,壮大自身力量。
台湾政党轮替后,曾经被掩盖或隐藏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凸显出来,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蓝绿阵营之间的对立和冲突,由于蓝绿阵营所代表的政治立场不同,反映在统“独”问题上,最终归结于“国家”统一和台湾“独立”问题上。由于台湾政坛上国、民这两大政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台湾的政治争斗依然在以国民党为主的泛蓝阵营和以民进党为主的泛绿阵营间进行,由此构成的蓝绿对立,幷导致在一系列路线、政策、运作等方面的截然不同,蓝绿争斗难以在短期内化解,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对抗局面还将延续下去,影响着台湾政治生态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看,经过多年选举和三次政党轮替,台湾民众的政治意识和选举意识折射出台湾民主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值得观察的重要选项。台湾民众历经多次政治实践,既享有选举带来的民主受益,同时也品尝了由省籍矛盾、族群对立、统“独”纠葛、蓝绿对峙等带来的苦果。鉴于台湾选民特殊的成长经历和政治感知,不能套用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民的投票心理和行为方式来分析,必须结合台湾自身特有的政治社会环境,尤其是两岸关系和统“独”对立等议题。从投票取向看,台湾选举经常受民进党“抗中保台”、“芒果乾”(“亡国感”)等政治议题影响,同时也受经济不景气、资薪不涨、油电涨价、莱猪进口等民生议题影响。总之,台湾的政党轮替既是政党立场与自身运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台湾选民根据施政与重要议题进行评判选择的结果。
三、台湾选举中的“第三势力”
每逢台湾选举,“第三势力”同样是一个重要议题,不少台湾选民看不惯民进党、国民党的互相砍杀和相互践踏,又不愿在“两个烂苹果(民进党、国民党)中选一个不太烂的”,也希望台湾政坛出现一股清流,来改变台湾泼粪比烂的选举恶状,于是一旦有新的政党力量出现,都会被选民寄予厚望。在台湾是否还存在超脱民进党、国民党两党之外的“第三势力”?
在2020年“大选”中,“第三势力”又成为一个热点议题。从政党得票看,民进党获得481万多张政党选票,比例为33.9%,国民党获得472万多张政党选票,比例为33.4%,“第三势力”合计获得的政党得票为462万多张票,比例为32.7%,形成民进党、国民党和“第三势力”三分票仓之势,另外还有485万多选民未参加投票,这些未投票的选民尽管被称为政治观望者或冷淡者,但其中一部分也可能被相关议题激发出来进行投票,这些“第三势力”和未投票选民成为影响民进党、国民党输赢的关键。
这其中比较亮眼的是柯文哲带领的台湾民众党,2020年刚投入选举便获得158.8万多张政党票,以11.22%的得票率成为第三大党。柯文哲和台湾民众党正取代逐渐泡沫化的新党、“台联党”、亲民党、“时代力量”等,成为影响“大选”的关键少数。新党、“台联党”、亲民党、“时代力量”在其成立后参加选举的一段时期都有不俗的表现,取得了较为亮眼的成绩,如能在“立法院”获得数个“立委”席位,参与台湾政治运作。但这些中小政党先后呈现出旧消新长的“昙花”景象,新党、亲民党、“台联党”和“时代力量”这四个曾经亮眼的政党一再呈现出这种现象和规律。如新党自1993年成立后一度是影响台湾选举的关键少数,但到2012年已无法在“立法院”获得席位,2016年新党获得4.18%政党票,无法跨过5%的门槛在“立院”获得席位,2020年“大选”中新党的政党得票率为1%,无法跨过3.5%的门槛,无法再获得“立委”席位,也无法领取政党补助款,陷入艰难状况,泡沫化已然呈现。“台联党”是以李登辉为其精神首领,这个曾经被看成是铁绿的“台独”政党在“单一选区两票制”的压力下,逐渐向非蓝偏绿路线转型,以争取中间选民的支持,争夺政党生存空间,但李登辉一过世,失去这面精神旗帜的号召,“台联党”便陷入了垮崩的景象,其泡沫化也成必然。亲民党从2008年到2020年4次参与“大选”,依靠宋楚瑜的个人感召力在“立法院”获得数个席次,但在2020年“大选”中仅获得约3.6%的政党票,无缘“立法院”席位。“时代力量”于2016年首次参加“大选”获得的政党得票率为6.11%,在“立法院”共获得5席“立委”,成为“立法院”第三大党,在2020年“大选”不分区立委选举得票率为7.75%,获得3个“立委”席位。从上述四个政党的例子看,这些中等政党参加“大选”的目标主要是在“立法院”获得席位,发挥一定的牵制作用。
在台湾,选举竞争主要是争夺具有最高领导权的“大位”和制约权的“立委”席位,地方层面体现在争夺地方市县执政权。梳理比较2000年后的数据与结果,可以看出民进党与国民党的实力在拉近,这使得政党轮替在台湾将成为一种常态,形成蓝长绿消或绿长蓝消的“跷跷板”局面,在地方执政版图上出现北蓝南绿、蓝绿相间、蓝绿相互消长的态势,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经三次政党轮替,真正能在台湾政坛上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无非是两大政党——国民党和民进党。从“大位”选举到“立委”选举,再到地方行政首长和民意代表选举,无不是国民党和民进党在力拼执政权和制约权。
四、台湾民众的政党认同变化
台湾的政党轮替迄今已经3轮,从决定台湾政局的“大选”情况及其后续操作看,要想获得台湾“大位”,从而决定台湾未来的政局走向,没有一个庞大的政党开展组织动员,几乎不太可能赢得“大位”和“立法院”多数席位。
为了从发展趋势上观察台湾政党认同变化,在此引用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自从1992年到2022年6月期间持续不断的对台湾政党认同的调查研究结果,其变化趋势图如图1。
(图1:台湾民众政党偏好分布(1992-2022.06)〔5〕)
图1显示,尽管台湾政党认同的状况一直在变化,但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中间势力一直还在增长;新党、亲民党、“台联党”和“时代力量”等日益衰落,新成立不久的台湾民众党的支持度在增长。到2022年6月,中间不表态的选民人数在增加,约占四成六,民进党的支持率在31.1%,基本反映了民进党的基本盘,同时国民党的支持率低到14.0%。但从2022年11月举行的“九合一”地方选举中,国民党的支持度大幅反弹,使得国民党获得14个县市长执政版图,而民进党地方执政版图则龟缩到铁绿的台湾南部4个市县,外加离岛的澎湖县。
在笔者看来,随着新党、亲民党、“台联党”和“时代力量”等中小政党生存空间的愈加狭小,未来无法再发挥出“关键少数”的作用。而台湾民众党成立不久,支持度呈增长态势,符合台湾选民喜新厌旧的特点,但其缺乏广泛的组织布局和民意基础,未来是否也如其他政党出现“昙花”现象,有待观察。
2022年台湾地方“九合一”选举亦是观察台湾民众的政党认同变化的最新窗口,在此以亲绿立场的“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民意调查结果来分析:
(图2:2022年台湾地方“九合一”选举后政党认同图〔6〕)
资料来源:台湾“中时新闻网”,“台湾民意基金会”提供,转摘于台海网
图2数据显示,民进党基本盘比例为30.5%,国民党基本盘比例为31.6%,而中性(中间)选民比例为34.3%。以“台湾民意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的看法,2022年地方“九合一”选举后台湾的蓝绿基本盘旗鼓相当,蓝略占上风,他还认为这是国民党政党认同的大复活。[7]但笔者认为这些数据只反映台湾蓝绿基本盘的状况,发挥作用的还是中间选民或者说是摇摆选民在“用脚投票”。
五、结论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台湾民众的政党认同对象主要为民进党、国民党、数个中小政党。数个中小政党呈现此消彼长之态,但作用和空间日益缩小。民进党、国民党与中间选民各自的政党认同数值约为三成多,中间选民对台湾民进党、国民党争夺“大位”和“立委”席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两大政党的对垒和影响下,中间选民经常处于游离状态。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这三成多至四成多的中间选民,又可分成偏蓝、偏绿和时蓝时绿三部分,剔除不参加政治投票的政治观望者或冷漠者,对偏蓝、偏绿或时蓝时绿的游离选民进行更精确的划分和统计以评估摇摆选民的政党认同和政治倾向,会对研究台湾民众的政党认同和政治倾向更为精准。当然,现实政治生活中,最难把握的依然是这一部分选民的政治倾向,执政党的施政和候选人的品质风格等都会对他们造成影响。同时,也由于中间选民的存在,使得无论民进党、国民党哪个政党上台执政,都无法采用过于偏激的路线和做法,温和路线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观察2016年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采用“抗中”、“绿能你不能”等过激做法,使得台湾民众产生厌恶感,出现最大“政党”就是“讨厌民进党”(在野政治大联盟)的政治氛围,这其中就包括很多中间选民,这个影响不单在台湾地方行政首长选举和蓝绿地方政治版图上反映出来,也会波及未来的“大选”。
美国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第三波——二十世纪后期的民主化》一书中,提出著名的“两次轮替检定说”(two-turn-over test),认为威权体制下的民主只有经过第二轮的政党轮替转型,才有可能成熟。在亨廷顿看来,政党轮替是评量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准,政党轮替要和平轮替二次,才算完成民主化。按照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二次政党轮替标志着一个政体的初步成熟,国民党不是以前的国民党,民进党也不是从前的民进党。但实际上,这个理论视角是否符合台湾的政党轮替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是由于台湾独特的政治历程和政治环境所导致的。作为以反对国民党起家、要求政权本土化的民进党,其执政理念、政策路线等必然会影响到台湾未来的政治方向,也会影响到两岸关系与台海的和平稳定。同时在多年的政党竞争中,由于需要通过选举来获得执政权,原本以实现“国家统一”为奋斗指向的国民党能否继续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受选举和政党轮替影响在本土化、台湾化过程中,其立党宗旨是否会发生重大改变、放弃以“一个中国”为其立党之政治基础,将是值得观察和考量的重要方面。
注释:
〔1〕笔者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对台湾选举情况分析后,将台湾的的“大选”界定为包含台湾最高领导人的“大位”选举和“立法院”“立法委员”选举在内的选举。这两类选举在2000年开始之初是分开进行,2005年6月7日复决通过的法案对台湾选举制度做了调整,自2008年第七届“立法委员”选举起,选制由复数选区单记不可让渡投票制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幷立制,“立法委员”席位从225席减半为113席,且任期由3年延长至4年,其职责主要是制定法律、监督行政机构、审核政府预算决算乃至对台湾最高领导人提出罢免等。因而这两类职位在台湾的影响力最为重要,成为台湾选举中的重头戏。
台湾的“大选”投票指的是每个年满20岁的台湾人有3张选票,一张选票用来选台湾最高领导人,一张选票选自己所在选区的“立委”。台湾一共分73个选区,每个选区选一名“立委”,因此台湾有73席分区“立委”,第三张选票用于选政党(又叫政党票),只有跨过5%(2020年后调整为3.5%)门槛的政党才有资格依照各政党的得票率参与“立法院”34个不分区“立委”席位分配,另外还有6席原住民“立委”席位由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投票选出。
〔2〕台湾选举委员会:《台湾历届公职选举资料》,http://db.cec.gov.tw/histMain.jsp?voteSel。相关选举数据源于台湾选举委员会网站,笔者加工整理,后续与选举相关数据如无特别说明都来源于该网站。
〔3〕人民网:《2001年 台湾地区第五届“立委”选举》,http://tw.people.com.cn/GB/26741/80730/6736948.html.
〔4〕彭维学 :《2012年台湾“总统”选举结果评析》,《统一论坛》,2012 年第1 期,第9页。
〔5〕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台湾民众政党偏好分布(1992-2022.06)》,https://esc.nccu.edu.tw /Page/Doc/datail? fid=7806&id=6965,访问时间 :2022-12-22。
〔6〕〔7〕台湾“中时新闻网”,“台湾民意基金会”提供,转引自台海网:《“已流失207万支持者”?苏贞昌不下台,民进党“输真惨”》,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22-12-20/2670834.html,访问时间:2022-12-18。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3月号,总第3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