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23-03-01 08:38:19


  中评社北京3月1日电/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内涵,明确建设思路和重点任务,对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主持人 本报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徐向梅
  
  全方位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
  
  主持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具有怎样的意义?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
  
  程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在现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目标,以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通过集聚整合资源要素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的粮食产业体系,全面增强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从全球范围来看,建设粮食产业带是世界主要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如美国包括粮食产业带在内的九大农业产业带,澳大利亚的小麦、农牧业集群,巴西、阿根廷的大豆产业带,法国的农业产业集群,荷兰的花卉、蔬菜产业集群等,有力推动这些国家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是顺应世界粮食产业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是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对缓解粮食主产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矛盾、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已具备扎实基础。我国正在推进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其中6亿亩用于稻麦生产;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叠8000万亩)。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出国际安全线20%,不仅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中国贡献。粮食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强化,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区的升级版。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在稳定和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及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产业链拓展延伸、提质增效,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增强粮食保供稳价能力。
  
  二是建设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协同平台。通过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打造跨区域、全链条、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将主产区农业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使粮食产业真正成为主产区经济发展的“名片”甚至“王牌”。同时,将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成为主产区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平台,使粮食主产区充分利用要素市场、仓储物流、粮食加工等优势,更好发挥粮食产业的集群效应,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三是成为调动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两方积极性的政策抓手。要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同时,重点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实现粮食产业接一连三、融合发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种粮务农的积极性。
  
  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一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布局,加大投入,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县(市、区)为单位,依托区域优势农业资源,集中连片建设以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等为主体的粮食安全产业带。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主产区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落实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将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在用地指标、用地供应、规划调整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另一方面要加强产业带基础建设,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固本强基工程,包括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包括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现代种业和农机装备支撑,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粮食现代流通设施提档升级工程。粮食流通设施是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的物质基础,必须提高粮食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促进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高速流通,扩大产业带的辐射带动范围。重点要加强仓储基础设施、物流中转能力等基础建设。实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实施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以及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三链协同”,加大对优势粮食品牌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实施优势品牌和质量战略,加快粮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粮食初加工、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实施粮食产业主体培育工程。要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优化升级粮食产业载体平台,推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
  
  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成效显着
  
  主持人:我国在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过程中有哪些实践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胡冰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小农经济时代,农户家庭生产主要满足自身需求,农业产出的区域分布呈现点状分布。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以交换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推动分工和专业化,使得农业产出的区域分布呈现面状分布,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产业带。在农业产出分布由点到面的过程中,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在空间布局上,我国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格局逐步形成。从历史脉络来看,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是经济生产的空间结果,是对自然条件、市场条件、技术条件和政策条件的体现。
  
  从自然条件来看,农业生产分布呈现出典型的自然特征。根据不同气候带分布,我国形成了南稻北麦的种植分布。比如,我国吉林玉米带与同纬度上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是最适合玉米种植生长的黄金地带,体现了同纬度上自然条件相似的带状分布特征。再如,徐闻菠萝、增城荔枝、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等特色农产品都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自然禀赋。以安岳柠檬为例,2022年当地柠檬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常年产量50万吨,种植规模、产量、市场占有率均占全国80%以上,究其原因在于当地具有适合柠檬生长的自然条件。
  
  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过程中,市场需求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自然禀赋可以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潍坊蔬菜产业,除了当地具有长期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外,北方地区冬季新鲜蔬菜消费大幅增长,带动潍坊蔬菜产业的规模扩大和淘汰更新,当地产业实现良性发展。如今,潍坊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00万亩,年产量1300万吨以上,亩均产量超过4.3吨,而2021年全国蔬菜平均单产不足每亩2.4吨。同样得益于市场需求的支撑,云南花卉产业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22年,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鲜切花交易量突破110亿枝,同比增长7.6%,交易额突破121亿元,同比增长8%,创历史新高。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观赏花卉来自云南,我国有70%的鲜切花来自云南,市场需求有力推动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
  
  技术条件也是推动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的重要因素。以三文鱼为例,由于其在我国没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术难度较大,我国历史上没有开展海上大规模养殖。但随着现代海工装备和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2018年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建成交付,通过潜水深度控制渔场温度,从而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三文鱼养殖生产。2022年6月,“深蓝1号”收获我国首批在深远海养殖成功的三文鱼。技术条件在种植业方面表现更为突出,通过品种改良,使得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更好,不断扩展农业优势产区的空间。例如,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岳普湖县公开测产,最终理论亩产结果为每亩548.5公斤,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耐盐碱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未来将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可见,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农作物品种培育以及设施农业水平快速提升,农业优势产区在不断发生变化。
  
  此外,公共政策参与对农业优势产区的影响日益增加。例如,吉林省通过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推动该省形成肉牛优势产区。2020年吉林省肉牛存栏量为309.4万头,通过肉牛产业化项目、涉牛融资保险等政策支持,养殖规模迅速扩大。2022年全省肉牛存量达到390.3万头,其中肉牛产业园区养殖增量明显,全省规划的10个肉牛产业园区存栏200.3万头,存栏量占比超过一半以上。在此基础上,该省形成了涉及19个县(市、区)的肉牛产业集群,业态覆盖肉牛种业、养殖、屠宰加工。随着肉牛产业分工日趋细化,母牛养殖、专业育肥等环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不仅提高了本地秸秆饲料利用率,也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益。该省肉牛优势产区集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粮食安全产业带的延伸,体现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协同发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